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图/文 记者 党运 见习记者 郭子荻 视频 见习记者 雒骋宇)“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先育人、再教书”这是张阳反复告诉记者的一句话。在职业教育的田野上,张阳如同一粒种子,默默耕耘,用汗水浇灌出希望的绿洲。他没有高谈阔论,用实际行动在每一个细微之处书写着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的团委书记张阳,字如其名,像学校的一抹阳光铺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操场到办公室的距离,见到学生总会关心几句:“天冷了,穿得暖不暖?”“有空来我办公室聊天啊。”“最近学习状态怎么样?”
心灵的灯塔:点亮学生的心灵之光
面对记者,提及团工作,张阳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温暖的笑容。他深知,学生是学校的活力源泉,教育工作者如何引领至关重要。于是,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围坐一堂,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在学校,团工作更多的主要是帮扶的作用,像一些学习思想滑坡的学生,包括一些家里贫困的,学校对他们都会进行点对点、一对一的帮扶。
那是我经历最冷的冬天,也是最暖的
多年前一个冬日的寒夜,深夜12点,宿舍楼内突然传来一阵急促而焦急的呼喊:“老师!老师!有人晕倒了!”忙完一天工作,正准备休息的张阳,听到学生的叫喊声,心中猛地一紧,没有丝毫犹豫,随手抓起一件单薄的外套,便急匆匆地冲下了楼,只见一个男孩躺在地上抽搐。张阳急忙联系司机,驱车20公里将学生送至西安市红会医院北区。事后据学生的家长说,孩子告诉他们,那一晚,寒风刺骨,张阳老师却只穿着一双凉拖鞋,秋衣秋裤在冷风中显得如此单薄。张阳咬着牙陪着学生穿梭在医院的各个科室,一个又一个的检查,一项又一项的手续。就这样张阳一直坚持陪着这名学生到第二天家长赶来。
张阳回忆,当晚所有的事情办完后,他才发现双手已经冻的失去了知觉,双脚也冻得发青浮肿。当次日中午,学生的家长接到学校的电话从外地赶到医院时,看到张阳单薄却有力量的身影以及冻得发青的双脚,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紧紧握住张阳老师的手,激动地说:“把孩子放在这样的学校,有你这样的老师,我们做家长的真是100个放心!”
时光荏苒,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许久,但每当提起,张阳老师的眼中总是闪烁着感慨的光芒。他说:“那是最冷的一个冬天,但也是最暖的。因为在那寒冷的冬夜里,他所做的一切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学生的病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在采访中,张阳老告诉记者,每一个学生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与未来。他也深知,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怀着希望的与未来的家庭组成了这个社会,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最终离不开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他竭尽所能地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用心让他们感受到教育的温暖,用他的行动践行者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初心。
希望他明白,用双手撑起一片天
“在进行学生情况摸查的那些日子里,我邂逅了一个命运多舛的男孩。孩子的父母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中离世,只留下他与年迈的外公相依为命。”张阳告诉记者,初次与他接触,他眼神中带着警惕与疏离。
张阳深知,要走进他的内心,需要时间与耐心。于是开始一点一滴地与他接触,尝试着成为他信赖的朋友。有一次,在食堂共进午餐时,他无意间提及了自己没有爸爸妈妈的事实。那一刻,尽管张阳早已知晓他的家庭背景,但听到他亲口说出这句话,张阳的心还是不由自主地颤抖了一下,仿佛被什么东西紧紧揪住。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张阳决定前往学生从小长大的地方,那个偏远而宁静的小山村—榆林市绥德县雷家峁村。当张阳踏入那片被岁月遗忘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破旧的房屋和年迈的爷爷。那一刻,张阳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仿佛看到了命运的不公与无奈。学生的爷爷见到张阳时,眼中闪烁着淳朴而真挚的光芒,用过年般的热情招待着张阳。看着桌上那些简单却充满心意的菜肴,张阳的心里五味杂陈,一种难以名状的滋味涌上心头。张阳明白,这份热情背后,是老人对孙子的深深期盼与付出。
张阳反复叮嘱他:“记住,要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天。”“我希望他能明白,无论命运如何捉弄,只要将心思放在学技术、学手艺上,总有一天,他能靠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和爷爷撑起一片光明的未来。”张阳对记者说。
母亲,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
“有国才有家,是母亲言传身教告诉我的道理”张阳告诉记者:“2008年汶川地震,他的母亲所做出的一个决定,那个决定不仅深刻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更在我心中种下了爱与责任的种子。”
“我们家并不富裕,母亲是水泥厂的一名一线工人,每天与粉尘和噪音为伴,只为换取那每月勉强过活的工资。她的双手总是布满厚厚的茧子,脸上也刻下了岁月的痕迹。而父亲,则是建筑工地上的一名零工,他每天起早贪黑,用汗水浇灌着家庭的希望。”张扬说。
据张阳回忆,当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都在给灾区全款。铜川耀州区孙塬镇惠塬村是张阳所在的村子,当村里发起捐款倡议时,母亲和父亲几乎没有犹豫,就从家里那紧巴巴的积蓄中拿出了800元钱。后来张阳才知道,那800元钱对于他们这个家庭来说,是两个月的生活费。
等到他在学校做团委书记后,有一次他问母亲,哪会怎么会舍得一下子捐那么多钱时,“孩子,没有国,哪有家?我们现在能过上这样的日子,是因为国家给了我们安定和繁荣。现在国家有难,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呢?”母亲的这句话让他铭记在心。后来,由于母亲在工作中的表现优异,在2019年陕西好人,2021年三秦最美巾帼奋斗者等光荣称号。
是学生的指路人,也是学生的聚光塔
记者第一次见到学习导游专业的彭娟时,听她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个上大二的女孩是来自贵州的山区。彭娟说:“当我踏入这所学校大门时,我还是一个内向而羞涩的女孩,因为来自贵州偏远山区,对未知的世界既充满好奇又感到害怕。然而,在这里,我遇到了生命中的一束光——我的老师和同学们,他们像温暖的阳光一样,一点点融化了我内心的冰霜。”
“张老师,他不仅在教学上严谨认真,更在生活中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他知道我家境特殊,父亲一个人辛苦地支撑着整个家庭,供我和弟弟上学。因此,他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我的特别关注。”“师者如父,在张老师身上我真的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让我在他乡有了依靠。”彭娟告诉记者。
青年教师,是教育传承的希望
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副院长杨文利表示,“像张老师这样的教师在我们学院还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教师更多的都是源于对这个工作的热爱和情怀,就像我们的王新丽院长人非常随和,天天和学生们一块在食堂吃饭,广泛听取师生意见,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家庭情况,家访也成了教师们的一个常态工作。”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院是非常重视的,杨文利表示,学校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发展与创新。当前,学生更倾向于与年轻教师交流谈心,学校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专门建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以青年教师为骨干,在这些老师们经过心理辅导专业培训后上岗,这样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引导和思想关怀。杨文利说,学校不仅注重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培养,还着重提升他们的教育责任感。通过全面的专业培养,青年教师才能够真正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最后杨文利说,他相信,通过这一代代具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的努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