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重塑希望之光,照亮精神障碍康复者的回归之路

重塑希望之光,照亮精神障碍康复者的回归之路

2025-02-24 14:08:49
分享到:

打开心窗,拥抱美好。王鲁(化名)患病后一度闭门不出,经医院治疗后病情稳定。如今,他经常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参与手工活动、团队活动等,逐渐回归社会……

曾闭门不出 如今经常参与社区活动

“对,线要绕紧一点……”2月21日,走进西安市莲湖区桃园路街道桃园一坊社区的活动室,社工正在教7位居民做艾草锤。

如果不是特别介绍,很难想到他们是来接受康复训练的精神疾病康复者及家属。

在不远处的心理咨询室,志愿者和患者家属在康复训练沙盘前交流。

三年前,王鲁因炒股票亏损了100多万元受到刺激,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他原本是一个开朗的人,刚发病时,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病情严重时还会敲打门窗。”王鲁的妻子耿女士说,她每天提心吊胆,生怕丈夫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来。经过住院治疗,虽然病情稳定了,但王鲁回家后仍不愿出门。

得知社区有个专门的服务站,耿女士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丈夫报了名,没想到在服务站接受心理辅导后,王鲁开始主动走出家门参加团体活动,不但结交了新朋友,也懂得疼爱孩子。“看到他的改变,我感觉生活又有了希望。”说话时,耿女士的眼中闪着泪花。

芦先生也在社区进行康复训练。他比较内向,后来因变故患上精神分裂症,严重时总怀疑别人要害他,之后辞去工作在医院接受了治疗。“父母去世后,我负责照护哥哥。现在他的病情稳定,不过需要长期吃药。”妹妹芦女士说,她经常带哥哥来社区服务站参加手工制作、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和社交类活动。“现在,哥哥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他对去医院比较抗拒,更愿意到社区参加康复训练。”芦女士说。

“以前我发病时,看到一些奇怪的画面。经过治疗,病情稳定了。现在坚持吃药,在社区参与免费康复训练,心理医生还免费为我疏导,我感觉状态好多了。”做手工的李林(化名)笑道。

不要贴标签 应该被理解和接纳

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过程中,多方合力铺平康复之路。该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何女士主要负责与社工沟通服务计划,协助组织并参与康复训练。何女士说:“每当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我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李俊是莲湖区艾乐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工,他们主要开展入户探访、心理疏导、家庭支持和各类社区康复训练活动。“一些服务对象开始有抵触情绪,甚至拒绝我们,但通过一次次的用心交流和服务,看到他们在逐步发生改变,重拾生活的信心,让我感到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李俊表示,希望大家不要对精神疾病康复者标签化,要平视、用心倾听,他们回归社会是一个修复过程,需要长期的陪伴和疗愈。

“我们不能‘谈病色变’,他们康复了,我们应给予理解、接纳和支持。”社区居民何女士认为,精神疾病康复者也是社区的一部分,他们也有正常的生活和社交需求。

打通“最后一公里” 提供回归的缓冲带

“提供回归社会的缓冲带和过渡区,让精神疾病康复者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社交能力。”该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宋娟这样介绍社区成立康复站的初衷。

在莲湖区民政局的指导下,他们主要通过整合社区、社会组织和医疗等资源,为服务对象进行登记建档、基线评估、提供社区康复训练和医疗转介等服务。截至目前,已为社区及周边50多名精神障碍者进行登记建档和基线评估,为20余名康复者及家属提供针对性服务,累计服务200余人次。

“莲湖区针对精神疾病康复者开展‘一中心两社区服务站’试点工作,打通距离精神障碍者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莲湖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军战表示,社区服务站点与患者及家属的接触更为方便,入户更快捷。如有个别患者在康复期发生病情波动,站点就会与该中心及时对接、转介,为其进行诊疗。

“早期也有一些居民对此有疑虑,通过我们各方耐心细致地解释,大部分居民能够理解和接受。”张军战说。

据了解,自2024年以来,西安市8个区县建立了8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

记者 姬娜 


(编辑:范丽娜 王熙玥)

(责编:李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