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多走动、有事好商量、难事大家帮……西安市雁塔区二〇五所社区里有个“百事帮”邻里互助队,不仅互帮互助,还积极参与社区“千户访”活动,切实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和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居民解决“烦心事”。
“百事帮”“千户访” 助力邻里守望
“远亲不如近邻,这在我们社区体现得尤为明显。”2月14日,在二〇五所社区的操场上,今年85岁的姚多顺正和邻居、社区工作人员拉家常,看到记者来访,他笑着说。
去年1月,姚先生外出晨练时不小心摔骨折,住院做了手术。复查时,由于行动不便,他被邻居们抬上车去就医,等检查完返回时,邻居们早早在门口等着,又把他抬进电梯,帮他顺利回到家。
在姚先生看来,这样的邻里关系是在长期的互助中形成的。他是社区书画协会的一员,每年除夕前,协会会员们都义务给居民写春联。社区里的红白喜事,会员们都会主动帮忙。
“你看,我们平时喜欢在操场上晒太阳、聊天,谁家有困难很快就知道了,也就可以帮忙了。”姚先生指着正在聊天的邻居们说,比如帮突然晕倒的居民紧急送医、帮忙碌的家长接送孩子等。
这样互助的事在这个社区比比皆是。原来,二〇五所社区广泛动员,由社区网格员、老党员、文体骨干、热心居民组成的“百事帮”邻里互助队,把“邻居”的身份变成一种信任、一种认同。
64岁的肖雪琴也是“百事帮”邻里互助队的一员。在该社区一楼图书馆,陈列有3万余册图书,20多种报刊,不时有居民前来借阅图书,肖雪琴一一进行登记。“我每周三下午来图书馆当志愿者,负责借书、还书、整理报刊等工作,很开心为大家服务。”她笑着说。
除此之外,肖雪琴还参与了社区“千户访”活动,与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一同每周开展“敲门行动”,走访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困难家庭,了解其“急难愁盼”,随后多方合力解决困难。
社区工作人员的走访记录本上,社区重点关注的个案有61个。独居老人何先生曾是其中一员。何先生的老伴去世后,他一度产生了消极情绪,生病后拒绝吃药,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经常入户看望他,代买天然气、水、电,联系医生,还帮老人找了保姆。老人去年去世,也是大伙儿一起帮忙料理了后事。
“一老一小”是被关注的重点。针对寒暑假期间一些家庭无法照料孩子的问题,社区举办了假期托管班。
有事好商量 多元参与共建共享
邻里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小矛盾。有位居民养了两条狗,邻居觉得噪声扰民。有事好商量,在社区、民警和邻里互助队的协调下,大家坐在一起谈。最终,狗主人送走了一条狗,并采取降噪措施,双方对处理结果都比较满意。
警社联建联动,每个月开联席会,并针对居民的需求开展普法公益课堂,构建“共治同心圆”。社区民警王警官指着手中的调解本说,大家商量着解决了老人的婚姻纠纷、子女遗产继承纠纷和房产纠纷等问题,满意率高,也让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社区通过“板凳会”“凉亭议事会”,链接民警、医院、物业、司法等资源,将“桌上谈”“闭门办”变为“实地看”“现场议”,着力解决“千户访”过程中收集到的难点问题。
2月16日,二〇五所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文方对记者说,他们在社区治理这门学问中持续深耕实践,不断深化“党建+网格”治理体系,实施“百事帮、千户访、万家和”工作法。
近年来,“百事帮”邻里互助队广泛参与社区老年大学公益课堂、图书馆义务管理员等志愿服务千余次,积极加入社区“千户访”活动,累计走访高龄、空巢老人等300余人,解决装修扰民、邻里矛盾、家庭矛盾等纠纷30余起,针对群众共性需求,增设日间照料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等适老化改造,翻新社区操场1000余平方米。该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荣誉。
文/图/视频 记者 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