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第五雪 李慧芳)近年来,咸阳市三原县陂西镇蔡王村坚持以“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为引领,强化村级党组织标准化阵地建设,以家风为纽带,充分发挥文化在育民、惠民、富民方面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强党性传家风、抓党建促管理、讲文明强沟通、强学习提本领、汇好人聚好事、抓整治优环境等工作。逐步探索出乡村振兴发展的“金钥匙”,切实以家风促民风带村风赋能乡村振兴,用文化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增动力、展魅力。

强党性传家风,促进“实践站”落实落地。围绕“遵家规、守家训、传家风”的特色乡村文化,教育引导广大村民弘扬良好家风。充分考虑村户总数、民间艺术队等规模,按照有场地、有队伍、有制度、有计划,有活动、有成效“六有”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挖掘,绘制4000平方米家风家训文化墙,重新修葺30余户仿古屋檐,村民集体悬挂家风家训牌匾,悬挂摆放宣传传统文化的木质对联、二十四孝石刻及村规民约30处。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用好用活村级活动广场、党员活动室等场地设施,组织开展“强党性、扬家风”主题实践活动50余次,引导村民通过微信、短信等多种形式“写家书、晒家风”,分享好家训好家规好家风。举办佳节晚会、政策讲堂、农村道德讲堂、知识讲座等活动,把最新的政策唱出去、讲出去、演出去,营造全村群众注重党性教育、注重优良家风的良好氛围。
抓党建促管理,搭建党员红色驿站。全面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持续提升组织生活质量和党员教育管理水平,依托党性体检中心,建立党员活动“红色驿站”,党员交流有了“线下”场所。建立“线上”微信管理平台,保证党内组织生活正常开展、党费如期收缴。扎实开展制度化、常态化的红色教育,每月按时开展理论学习,结合实际到马栏、照金等地参观学习。整合党员志愿服务资源,设置党员先锋岗,激励党员主动认领,亮身份、作表率,根据群众实际需求,提供“菜单式、组团式”服务,接待各类培训180余场次,参加“党性教育体检”3000余人。
抓学习提本领,农家书屋深受欢迎。盘活资源建立“农家书屋”,配齐书架、条桌、凳子等设备,全面整理图书,严格规范管理,更新适合本村群众的农业技术、养殖技术、文明文化、少儿等种类图书3700余册。村干部兼职农家书屋管理员,负责书屋日常管理,优化农家书屋服务,为村民学习提供交流探讨场所,培养村民阅读习惯。举办读书交流会10余次,借阅书籍700余人次,切实提高村民文化素质。

汇好人聚好事,常态化开展志愿活动。充分挖掘优秀家风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标“家风馆”,评选出一大批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好媳妇、好公婆等模范人物并在家风馆集中展示。将志愿活动与道德讲堂有机结合,开展诵读家风家训经典佳句,聆听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讲述的家风故事,举办学习文明家庭和最美家庭事迹报道等活动30余次,真正做到家庭“文明风”常吹、家庭“文明经”常念、家庭“文明账”常算,努力让好家风成为守护群众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坚持以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抓手,研究制定志愿服务工作制度,按照“月月有活动、人人都参与”要求,结合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要求以及重大节庆活动主题,组织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关爱困难群众等志愿服务活动,慰问全村老人和生活困难群众。联合三原县慈善协会等单位,为全村400余名老人发放高品质棉被,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制定“菜单”,群众“点单”、志愿者“买单”的志愿服务模式初步形成。
强设施优环境,文化乡村更显文明。坚持内外并举,整村推进风貌改造提升,总投资545.4万元,铺修道路14000平方米,新修排水渠并加盖板8800米,新修花池200个,道沿2000米,绿化栽植红叶石楠4000余株、石楠球300个,新装太阳能路灯380个,打造美丽庭院81户,新建文化活动广场1处。大力实施改造提升工程,外墙保温、墙体粉刷立面改造26000平方米,绘制蔡王村特色家风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画。紧贴科学教育、国防教育、健康教育、家风教育等群众需求,村委会联合多家单位打造科普广场,以科普知识为主题,充分利用6块电子大屏幕和多个文化展板等共同宣传科普知识,实现广场景观与科普知识动静结合、深入人心,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增强科普文化。建立运行“自扫门前雪”群众清扫模式,组织党员、公益性岗位每周定期清理公共区域环境卫生,实现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化、常态化,为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建美“里子”、做靓“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