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李海涛)80岁的老人被12厘米长的尖刀贯穿颈部,刀刃如同“定时炸弹”紧贴心脏大动脉,一次微颤、一声咳嗽都可能引发致命伤……3月26日,记者从西京医院获悉,一场堪称“刀尖行走”的多学科联合抢救,最终将老人从“鬼门关”拉回。
“当时刀刃就像悬在血管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灾难性大出血。”3月26日,80岁老人章奶奶(化名)的主刀医生段维勋副教授,回忆起3月8日操刀做的这场惊心动魄的手术,仍心有余悸。段维勋说,事发当天,老人被紧急送到西京医院急诊科时,其左侧颈部仅剩刀柄外露,CT三维成像显示刀刃呈45度角斜穿颈部,尖端直达第三胸椎旁,更加凶险的是,刺入位置属于“生命禁区”,密布着颈动脉、气管、食道和脊髓神经等重要结构,极其幸运的是刀刃却以“毫米级精度”完成“死亡间隙穿越”——距离最危险的右头臂干动脉仅0.2毫米(相当于3根头发丝粗细),与颈总动脉擦肩而过。在这个区域,任何一次轻微震动,都可能让刀锋割裂动脉,导致瞬间大出血威胁生命。这就像在杂草密集的“丛林地带”拨开一条“安全通道”。
“血压必须控制在安全范围,避免波动撑破紧贴刀刃的动脉”“体外循环团队备好人工心肺机”“其他人员随时作好抢救准备”……情况危急,心血管外科刘金成主任带领抢救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联合作战。凌晨的手术室亮如白昼,心血管外科、麻醉科、耳鼻咽喉科等7个科室专家严阵以待。术中发现刀刃与主动脉弓形成危险夹角,医生们必须像拆弹专家般精准操作,既要完整取出刀具,又要防止锋利刀刃移位造成二次损伤。
3小时惊险的“毫米级较量”,医疗团队采用独创的“逆向分离法”,建立体外循环保障系统,在充分掌握伤口周围的血管、神经及软组织构造后,用恒定力度,切开伤口周围,确保每次操作都必须保持绝对垂直角度,避免刀具震颤割破动脉。在显微器械下逐层分离与刀刃粘连的血管神经,通过实时超声监测下以0.1毫米精度缓慢抽离刀具。术后监测显示,患者所有重要血管完好无损,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次日,老人四肢活动完全正常,已经可以自主进食。
术后,专家们解释了这次“奇迹”的医学原理,刀刃恰好穿过颈部“解剖安全三角区”,老年人相对松动的筋膜层为刀具让出了“生命”通道。“这样的幸运概率不到百万分之一,自行拔刀可能会导致血管破裂,正确做法是立即固定伤处送医。”段维勋副教授回忆道。
当12厘米利刃安全取出时,标志着这场多学科接力的“医学拆弹”获得成功,既是现代急救医学的精准施救,更是医者仁心、敬畏生命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