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闻香识端午

闻香识端午

陕西日报 2025-05-30 08:16:17
分享到:

汪卫东展示盘长结香囊。 本报记者 孙亚婷摄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本报记者 张琪悦摄

本报记者 孙亚婷 张琪悦

五月初五,端午节。龙舟竞渡,粽香满堂;采药制香,悬艾斗草。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有很多丰富多彩的习俗。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先贤的缅怀,蕴含了驱邪避毒、祈福纳吉的美好愿望。

延续传统习俗的香囊,既融合了古代医学智慧,又承载了民众对平安健康的朴素追求。

“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这首古诗描述了古人过端午的多种习俗。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插艾叶,人们还要给孩子佩戴香囊。

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是古代香囊的典范。它制作于唐代,外观为银制球形,通体镂空,由上下两个半球组成,以子母扣扣合,内部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焚香盂,外壁装饰葡萄花鸟纹。

“香囊外壳、机环、焚香盂之间,以银质铆钉铆接,可自由转动。神奇的是,由于机环和焚香盂自身重力的作用,无论香囊怎样转动、晃动,焚香盂始终都能保持重心向下、纹丝不动,确保里面的香料保持稳定。”5月25日,讲解员徐大卫说,这是因为香囊内部的持平装置类似于陀螺仪。

“尽管已经过去了1000多年,但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仍然保持着玲珑剔透的形态,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平衡不倒,设计之巧妙、工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徐大卫说。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还采用了唐代流行的锤揲、錾刻、鎏金等制作工艺,在对纹饰进行精雕细琢的同时,兼顾了小巧精致的造型之美。其外径仅4.6厘米,外壁厚度不足2毫米,不仅展现了唐朝工匠的精湛工艺,还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与艺术审美的完美融合。

如今,香囊呈现出款式多样化、受众年轻化、使用创新化等特点。

5月27日,香囊摊主张小梅早早来到西安市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琳琅满目的香囊散发出阵阵药草香味,吸引许多市民游客选购。

“佩戴香囊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我手工缝制的香囊款式多样,装填的草药防虫驱蚊,受到很多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张小梅说。

端午时节天气湿热,香囊的防病功能尤为突出。古人以艾草、菖蒲、藿香、苍术等芳香化浊的中药材填充香囊,可驱蚊虫、抑菌消毒。佩戴草药防病的方式,被称为“衣冠疗法”,体现了古人“治未病”的养生智慧。

古人还在香囊上绣老虎、五毒、八卦等图案,护佑佩戴者平安。

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雁塔结绳香囊,是香囊的一个独特品种。雁塔结绳香囊造型独特、内涵丰富。制作雁塔结绳香囊时,制作者将丝线搓捻成绳,再结成两片相同的囊片,之后将两片囊片收边、缝合成镂空的囊袋,置药草于其中。这种香囊更加厚实,比其他软质布艺香囊更具立体感,即使未放填充物,也可长期悬挂不变形,香囊中填充的药草也可随时更换。

汪卫东是雁塔结绳香囊第四代传承人。她基于原有编结技法,创作了项链、挂件、耳饰、绳贴画等系列作品。

5月22日,记者来到西安秦缘非遗文化馆时,汪卫东正在制作端午节前“非遗进校园”活动所用的香囊。她将两小勺药草粉末装进一个正方形的无纺布口袋里,做简单封口后,用一根蓝白相间的段染线包着药草袋编起来。不一会儿,盘长结就初具形状。加上流苏和珠饰后,一个精巧的盘长结香囊就制作完成了。

“盘长结象征心物合一、生生不息,是重要的基本结之一。作为许多变化结的主结,盘长结编起来较为简单。”汪卫东告诉记者,“端午节临近,我准备了盘长结香囊供学生观赏。希望他们能体会屈原‘纫秋兰以为佩’的风雅,感受结绳香囊的魅力。”

(编辑:范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