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张彦刚)2025年陕西省新高考首科语文科目考试11时30分结束,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专委会副理事长、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玲老师,她就包括陕西、海南、重庆、黑龙江、吉林等在内的10余个省份使用的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进行了专业精准评析。
新高考作文“梦的赠予”体现了新高考的价值引领和追求
贾玲老师告诉记者,这道高考作文题围绕“梦的赠予”设置写作情境,运用诗词积累,体现人文关怀,关注个体的内心需求,鼓励青少年大胆想象,激励他们在不断发展中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很好地落实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要求。“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该题目注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充分体现了新高考的价值引领和追求。
新高考作文题体现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
贾老师说,这道高考作文题整体设计巧妙,同时极具意境,又有广阔的想象和思维发散空间,非常精准地契合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题目巧妙运用来自张若虚、李白、陆游三位著名诗人的三句古诗词,考查了学生平时语文基础知识和诗词的积累,考查了学生对相关古诗词内涵的理解。学生对诗的理解程度,决定并直接影响到他的审题立意、写作的丰富内涵和联想想象的程度。
“昨夜闲潭梦落花”一句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下一句是“可怜春半不还家”,诗人以暮春落花作为依托,抒发了离家已久又无法回家的孤独惆怅的感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诗人对梦境中的天姥山的一种奇幻想象,这句承接前文越人对天姥山的描述,开启了诗人对梦境中天姥山的奇幻想象,是全诗由现实转入梦境的关键过渡句,此诗通过描绘梦中的神仙世界,寄托了李白对自由山水的向往和对权贵的蔑视,是其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之一。“铁马冰河入梦来”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通过描写风雨夜中的梦境,展现了诗人虽年迈体弱,却心系国家的爱国情怀。考生只有对这三首诗词内涵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启发思考、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引发自己独特的感知,为写好作文找到灵感、找好切入口。
新高考作文题体现了关注考生个人情感的人文关怀
贾老师说,梦对于我们一个人来说是个人情感和精神世界的生动反映,也是每个人内心需求和生命追求的一种轨迹。梦是斑斓的、丰富的,也可以体现不同追求的内涵和层次性;我们往往把梦比喻为理想、愿景,它也是最真诚的期待或是最永久的思念,同时它是虚幻的,但反映的内涵却可以很真实,所以说“梦”是现实的一种映射和联想。这道新高考作文命题没有采取以往常见的宏大叙事,而关注了人的成长和需求,关注人文精神在青少年内心“梦”的折射,甚至是他们最隐秘的内心世界的展现。这样的命题视角和内容,体现了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聚焦“全面发展的人”的落实,也是新高考命题人文性、丰富性、时代性、创新性的再迈进。
对于梦的内涵阐释,三句古诗词分别给出了“幽思”“向往”“豪情”三个梦境的不同层次,引导考生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切入,有阶梯地用优美的文字展现内心的向往和追求,让考生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不仅让考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还可以更好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最真切的情感,也体现了这道新高考作文命题的张力。
特别是此道高考作文题干中的关键句“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让考生在写作时有个更大的发挥空间,它鼓励考生在大胆想象的同时,要为“梦”付诸行动,敢于创新性地提出独到的想法,并依靠多方力量去大胆地尝试和探索,争取将其变为现实。例如古人曾经的“九天揽月”梦想,如今在众多中国人的努力下已经成为现实,“嫦娥探月工程”不仅飞抵了月球,还飞抵了月球的背面。这样的壮举原本源于梦境,但今天我们通过科技赋能均得以实现,这无疑给了考生更多的发挥联想和创意写作的空间,这一点在当下鼓励创新、勇于奋进的时代背景下尤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新高考作文题体现了个体奋进和共同前行的美好内涵
写作是一个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本试题定位梦想追求,引导真情表达,鼓励新时代的青少年敢于拥有梦想,乐于主动分享,进行美好传递,积极探索、勇于前行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将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这才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认识和积极的行动。
基于这一认识展开写作,既可以展示考生的想象力,充分打开写作的思维空间,又可以调动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写出个性和真实感,避免夸夸其谈和泛泛而谈,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写作创意表达的要求;同时基于试题素材的丰富性和人文性,在关注个人奋进的同时,更要体现“赠予”的美好内涵和精准表达,她可以是精神财富的传承,也可以是奋进接力棒的传递,更是在合作中坚定方向、无私付出,这才是此道作文题可以延伸的美好内涵。
新高考作文题体现了“教”“考”衔接的有效性
贾老师说,今年的这道新高考作文,题干选材中涉及的三句古诗词均来自课本,是教材中重点讲授的内容之一,它体现了语文教育中教-学-评的一致性以及“教”与“考”的有效衔接,对一线教师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和很强的指导意义。语文教学本身不是让学生浸泡在题海中,课本本身提供了丰富而经典的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落实课标,回归课堂,用好教材,启迪思维,提高审美,传承文化,立德树人,将教-学-评的一体化落实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能,用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托起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