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本报记者 朱娜娜)近日,民航局发布新规,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无3C认证、标识模糊、或被召回型号的充电宝登机。这一规定虽然针对航空出行,但也引发了公众对日常出行中充电宝安全的关注。
记者调查发现,在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领域,充电宝同样并非“想带就能带”。不少人因功率超标、产品鼓包或无3C认证等原因,在安检环节被拦下或劝退,甚至影响出行安排。事实上,“3C认证”不仅是乘坐飞机的“通行证”,在铁路、地铁出行中同样是判断产品合规与否的重要参考。
高铁:额定能量是“红线”,3C认证是“底线”
根据铁路运输相关规定,旅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须满足以下条件:额定能量不超过100Wh,可随身携带;100Wh—160Wh之间的产品,须经列车工作人员批准,每人限带一个;超过160Wh或未标明额定能量的充电宝,禁止携带上车;有鼓包、漏液、破损、过热等异常情况的产品,同样禁带。
铁路安检人员提醒,很多乘客并不了解Wh(瓦时)概念,简单粗暴地用“容量大、充电快”来选购,容易误踩红线。而带有3C认证标志、明确标注额定功率的产品,更容易通过安检,也能保证使用安全。
地铁:鼓包、改装、共享设备成拦截重点
在城市地铁系统中,对充电宝的限制则更侧重于状态安全和产品来源。以西安、广州、上海等城市为例,以下几类充电宝禁止带入地铁站: 鼓包、漏液、变形、过热等状态异常; 拆解、改装或拼装的锂电池设备;无品牌、无认证、无参数标识的“三无产品”。“密闭环境内,一旦充电宝短路起火,极易引发恐慌和次生事故。”西安地铁一安检人员表示,部分共享充电宝、赠品类产品无3C认证、做工粗糙,极易成为安全盲区。
出门前进行“三步自查”
“我以为只有飞机查3C,地铁高铁不管这个。”在采访中,这类说法屡见不鲜。事实上,3C认证是判断电子产品是否经过安全检测、来源正规的重要标志。
虽然铁路、地铁并未像民航那样强制查验3C证书,但在安检现场,一旦发现产品无标识、标签模糊或无法提供品牌来源,同样会被劝退或按危险品处理。
因此,专家建议市民购入充电宝时一定要认准3C认证标志,并确保产品具备以下信息:额定能量(Wh)或容量、电压明确标注;标明生产厂家、品牌型号;表面标签清晰、不可随意揭除。
如何判断“能不能带上车”,出门前不妨进行“三步自查”:
看认证:是否有“3C”标志,是否为正规品牌;查功率:是否≤100Wh,若不确定,可用电压×容量换算;查状态:是否外观完好,有无鼓包、异味、漏液等现象。同时,建议保留购买凭证、包装或说明书,便于出现争议时提供佐证。
一块小小的充电宝,看似不起眼,却涉及飞行安全、高铁运行、地铁通勤等公共空间的风险控制。出行前多一分检查,旅途中就少一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