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种菜看似是社区治理的“小事”,但如果简单粗暴地“一拔了之”,往往会陷入“拔了种、种了拔”的循环,不仅治标不治本,还可能激化矛盾。如何既满足居民需求,又维护公共秩序?这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一些社区给出了创新答案。在场地紧张的情况下,物业租赁外部农田,让居民认领“共享菜园”进行种植;社区采纳居民意见并征得绝大多数居民同意后,将杂草地改造为公共菜园,制定公约共同管理;开发商预留空地,为居民打造“开心农场”……这些做法不仅解决了“占地”种菜的顽疾,更探索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路径。
一畦菜地,几缕乡愁,“共享菜园”的意义远不止于种菜。它让居民从“私自占地”转向“有序共享”,从“个人诉求”转向“集体共识”。公约不仅是规则,更是居民协商的成果;菜园不仅是土地,更是邻里交流的纽带。这种柔性治理方式,既尊重了居民的情感需求,实现了“诗与远方”的替代,又维护了社区的整体利益。
从“堵”到“疏”,从“管理”到“共治”,“共享菜园”的成功实践证明,基层治理并非只能依靠强制手段,而是可以通过创新机制凝聚共识、激发参与。当居民的需求被看见,当社区的规则被认同,治理就不再是“你管我服”,而是“我们一起”。这样的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