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暑期青少年扎堆“摘眼镜”近视低龄化趋势显著攀升

暑期青少年扎堆“摘眼镜”近视低龄化趋势显著攀升

2025-07-09 13:30:51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张潇丹 记者 阮班慧)暑期伊始,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再度成为焦点。各大医院眼科门诊迎来就诊高峰,“孩子看不清”成了家长们的共同焦虑。7月8日上午9时,西安交大一附院眼视光与屈光手术中心内已是人声鼎沸:候诊区座无虚席,走廊里挤满了捧着检查单的家长和揉着眼睛的孩子;诊室里,医生们正逐一对孩子进行视力检测、散瞳验光,整个大厅忙碌而有序。

低龄化趋势显著:5岁娃也加入“近视大军”

“今年暑期以来的接诊数据让人揪心——6至8岁的小患者占比超过40%,最小的才5岁。”西安交大一附院眼科住院医师张宁指着候诊名单说,低龄化已成为青少年近视最突出的特征。

刚为12岁的小丽(化名)完成检查,张宁便向家长细致解释:“孩子右眼50度近视、100度散光,散光多为先天因素导致,必须及时配镜矫正。如果放任看不清,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因眼睛持续疲劳加速近视发展。”她特别强调,5岁孩子一旦近视,若不及时干预,每年度数可能增长100-200度,成年后极易发展为高度近视(600 度以上),增加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风险。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2.7%,其中小学阶段近视率攀升至35.6%。暑期,孩子用眼强度激增,户外活动减少,成为近视发展的“高危窗口期”。预防近视的有效方法,就是减少近距离用眼和增加户外活动。

配镜困惑背后:科学佩戴是保护而非“负担”

“能不配眼镜吗?怕越戴度数越深......”眼科诊室里,类似的疑问不断响起。面对家长们的纠结,张宁直言两种极端观点都不可取:“既不能因‘怕戴镜’拖延矫正,也不能盲目配镜。”

她解释,孩子近视后若不及时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眼睛会因持续调节疲劳加速近视发展;但度数过高、过低或镜片质量不佳,同样会损伤视力。“正确的做法是带孩子到正规眼科机构做全面检查——包括散瞳验光、眼轴测量等,由医生根据结果定制矫正方案。”

同时,张宁提醒家长需关注“隐形细节”:教会孩子正确佩戴和护理眼镜,保持“一拳一尺一寸”(胸离桌边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的读写姿势,每3个月复查视力,这些习惯比配镜本身更重要。

遗传+环境:近视防控是“先天预警”与“后天守护”的结合

“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视,孩子近视概率会比普通孩子高6倍。”西安交大一附院眼科住院医师张宁的话让不少家长心头一紧。她解释,近视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父母一方高度近视,孩子近视风险增加 50%;双方均高度近视,风险升至 60%-80%。

但遗传并非“宿命”。“有近视家族史的孩子,更需要从小建立‘视力档案’。”张宁建议,这类孩子应从3岁起每半年做一次视力检查,监测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指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更关键的是后天环境塑造。“家长自己抱着手机不放,却要求孩子少看屏幕,很难有说服力。”她呼吁家长以身作则:减少家庭电子设备使用频率,每天固定2小时全家户外活动,比如打球、散步,让孩子在自然光下促进视网膜多巴胺分泌——这是抑制眼轴过度增长的“天然良方”。

三大认知误区:别让“急功近利”耽误孩子视力

暑期“摘镜热”背后,不少家长陷入认知误区。西安工会医院眼科副主任陈敏波特别提醒,科学防控需先打破三大误区:

误区一:手术摘镜≠近视终结

角膜塑形镜(OK 镜)、全飞秒激光等技术走红,但需明确:手术仅能矫正现有度数,无法逆转近视导致的眼轴变长、视网膜变薄等病理改变。青少年眼轴一般发育至 18岁,过早手术可能影响眼球正常发育。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强调,近视防控应遵循“金字塔原则”:行为干预(如户外活动)是基础,光学矫正(如离焦眼镜)为辅助,手术仅作为成年后的最后选择。“家长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意识,而非追求‘一次性解决’。”

误区二:电子设备管控≠单纯限时

“暑期孩子每天看屏幕时间从1小时增至3小时以上”已成常态,但专家指出,单纯限制时长远远不够。研究显示,连续近距离用眼超40分钟,睫状肌调节能力下降37%,眼轴增长风险翻倍。

专家建议实施“三维度管控”。时间维度:遵循“20-20-20”法则(每20分钟远眺6米外20秒)。空间维度:保持“一拳一尺一寸”读写姿势,设备高度与眼睛平齐。环境维度:确保室内光照达500lux以上,夜间使用电子设备需开启护眼模式。

误区三:偏方治愈≠科学矫正

市场上“近视治愈仪”“中药敷眼”等宣传宣称“降低度数”“恢复视力”,但医学共识是:真性近视不可逆。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此类产品均无临床证据支持。

“精准评估是前提。”专家建议,家长应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通过散瞳验光、眼轴测量等检查,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眼轴增长快的孩子,可考虑离焦框架眼镜或 OK镜;调节功能异常的孩子,需配合视觉训练。

科学护眼四步法:把好家庭“第一关”

防控青少年近视,家庭是“主战场”。专家总结实用四步法,家长可照做:①建档案:3岁起建立屈光档案,每3个月记录视力、眼轴、曲率等数据,动态监测变化。②分等级干预:低风险(视力正常但用眼习惯差)以户外活动、姿势矫正为主;中风险(轻度近视或散光)配合光学矫正;高风险(快速进展性近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或特殊眼镜。③改环境:家里换用全光谱照明灯(模拟自然光),设立“无屏幕用餐时间”,鼓励孩子多参与球类运动(眼球转动可锻炼睫状肌)。④齐发力:学校落实每学期2次视力筛查,家庭每天监督用眼习惯,医疗机构定期提供专业指导——三者协同才能筑牢防线。

“近视防控不是‘暑期突击战’,而是‘长期保卫战’。”专家强调,家长需放下“速效心理”,从日常细节做起:少一些“写完作业再出去玩”的催促,多一些“一起去公园跑跑步”的陪伴;少一些“度数涨了就换眼镜”的被动应对,多一些“定期检查早干预”的主动规划。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们的“明眸”不被近视遮挡,真正拥有清晰的未来。

(编辑:李溢涵)

(责编:荆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