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家里的旧衣服、
旧家具怎么处理?
7月23日至26日,
记者走访西安市十余个社区发现,
多个社区通过各种接地气的方式
解决居民的小烦恼。

“嘀——”随着扫码声响起,智能回收机的箱门应声而开。7月23日中午,西安市未央区谭家街道恒大帝景社区的居民卫女士将旧衣物等投入回收机内,系统自动称重2.2公斤,显示收益1.36元。“超过1元即可提现,既腾出了储物空间,又能赚零花钱。”卫女士笑着说。

记者看到,智能回收机机身标注着可回收物分类,其中,织物类包含衣物、鞋子和被子等;金属类涵盖小家电和水龙头等。
该社区工作人员刘云霄表示,自从去年社区引进9台“爱回收·爱分类”智能回收机以来,楼道堆物现象基本没有了。
“装满30公斤自动提示,我们平均每天清运3次。”“爱回收·爱分类”工作人员余书鹏正通过后台查看各站点数据。
说话间,工人正将回收箱里的物品打包好装上清运车,运往分拣中心。这些物品经精细分选后,将用于二手销售、再生利用或者捐赠等。



不仅仅该社区有这样的智能回收机,余书鹏表示,目前,他们在西安7个区的603个小区投放了1791台智能回收机,覆盖135万居民,参与投递的居民超过74万人。


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航开路社区二楼的“开心工坊”,一场旧衣重生的“魔法”正在上演。
7月23日上午,杨女士拎着一大包旧衣服来到“开心工坊”,“以前不知道‘开心工坊’,家里的旧衣服都被我扔了,现在听说后就赶紧拿过来。”她满意地打量着工坊里的陈设,认为社区这波操作很接地气。



“开心工坊”主理人薛女士向记者介绍柜子上陈列的各种作品,用旧旗袍改造的精致手提包,用棉袄等改制的枕头,用旧衣服做成的小玩偶、坐垫、帽子、头花和沙包等。这些手工艺品有的用于义卖,有的捐赠。



4台缝纫机前,团队成员正专注地缝制衣服。“我们团队有8名成员,每周六大家带着居民一起改造旧衣。截至目前,一共改造了大约1000件作品。”薛女士笑道。
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开心工坊”既发挥了社区能人的作用,又解决了旧衣服处置的问题。同时,缝纫机还供居民自助使用。


7月24日上午,在西安市碑林区长安路街道西勘社区,居民杨女士将衣服投放在“爱为宝”回收箱。“孩子长得快,新买的衣服穿不了几次就小了,能捐出去帮到别人,真的很高兴。”杨女士说。
记者看到,该回收箱上标注有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考虑到居民的需求,我们便和陕西省慈善协会联动,在社区设置了回收箱。既解决了旧衣处置难题,又传递了爱心。”西勘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洋说。
“西勘社区是我们最早投放回收箱的试点社区之一,多年来,居民参与度非常高。”陕西慈善发展与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蔡芙蓉表示,截至今年上半年,该项目已在全省50多个市县区3000多个街道、社区投放回收箱7200多个。累计回收废旧纺织品和书籍等27333吨,通过各级慈善协会、志愿者队给困难群众和山区学校等捐赠爱心衣物35万余件,图书28万余册。


“我家有几款榨汁机闲置着,今天特意拿来两台新的进行捐赠。”7月25日,在航开路社区“青兜兜”公益市集,市民李女士边说边将榨汁机交给工作人员刘娜,刘娜贴上标签,其义卖价35.5元。




李女士是该市集的常客,上次她家里的老洗衣机坏了,拿到此处免费修好后,用了大半年。后来,她新买了洗衣机,就把“康复”的洗衣机捐给公益市集。



刘娜说:“居民送来的问题电器,我们志愿者团队都会免费维修。修好后,主人可以继续使用,也可以选择捐赠义卖。义卖款用于支持社区公益项目。”


7月26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许多物业不允许居民把大件旧家具随意丢弃在垃圾站。针对旧家具的处置问题,不少居民纷纷利用线上平台寻找解决方案:比较新的家具,联系慈善机构捐赠,或者尝试在网络二手平台转卖;不能用的旧家具,联系线上回收平台付费上门回收代扔。
富力城小区居民杨先生是社区两个“好物分享群”的发起人之一。他说:“我们在群里发布旧家具转让信息,大家住得近,有人转让,有人买,既省钱又增进了邻里关系。”
“淘汰的旧床又大又沉,我根本搬不动,小区垃圾站又不让扔。”家住北郊的市民吴女士道出了许多居民的困扰。对此,其所在的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建议,对于废旧的床、桌椅和沙发等大件物品,居民可以通过支付宝平台便捷处理——在支付宝搜索栏输入“旧家具”后,会有“家具回收”等选项,点击进入即可选择相应回收服务。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民生组组长石英认为,一些社区这种贴近生活、居民参与度高的接地气举措,成功将“旧物处理”转化为“文明习惯”。
他建议,应强化政企协同,社区与政府部门、物业深化合作,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携手专业机构,为大件旧家具提供上门回收服务。同时,定期开展旧物改造工作坊,提升居民环保意识与参与度,让闲置物品在高效循环中焕发新生,构建更完善的社区旧物处理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