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王怡丁 记者 代泽均)在公安浐灞分局,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身披“橄榄绿”,如今换上“藏青蓝”,岗位在变,着装在换,不变的是那份刻进骨血里的军人担当和忠诚,也正在用行动在警营续写“最可爱的人”独有的荣光。
利剑锋芒
刑侦民警瞿成的抽屉里,10份沉甸甸的局长表扬令,也印证他为了破案熬过的无数个深夜。今年5月,他带队连续多日跨市追踪,啃下硬骨头,成功破获系列入室盗窃案。仅仅十余天后,另一起棘手的入室盗案又在他手中告破。今年以来,瞿成和所在的刑侦大队便衣中队同事参与侦破案件10余起,抓捕嫌疑人近两百人,网逃百余人。数字背后,是部队锻造的坚韧不拔在刑警岗位上的完美体现。
在十里铺派出所,刑警张海波同样将部队的韧劲带到了“小案”侦办中。一辆摩托车被盗,在缺乏关键视频线索的情况下,他凭借严谨细致的作风,带领便衣队员对嫌犯可能途经的路段逐一排查分析,最终锁定目标将三名嫌疑人抓获,追回三辆被盗摩托车。
当失主送来“情系人民、破案神速”的锦旗时,张海波感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守护好群众家门口的安全感,就是最实在的忠诚”,这句话也驱使他从警17年来没有接到一起投诉。
社区,是另一个需要智慧与耐心的“阵地”。浐水西路派出所社区民警王吉军,每天面对“东家长、西家短”的群众求助、邻里纠纷。他将子弟兵的情怀,转化为知民爱民的实践,定期组织社区、物业、治安协理员会商,力争源头化解矛盾排除治安隐患,用新时代“枫桥经验”书写属于老百姓的平安故事。
广运潭派出所社区民警惠文绪,曾是一位连长,他把部队的“排兵布阵”用在了社区防控上。他带领警务队摸排治安动态,精准布防,指导社区增设公共摄像头251个,组建7个最小应急单元,聘请56名治安协理员,上半年化解矛盾纠纷上百起。他用军人的执行力,在社区织就了一张平安网格。
新筑派出所辅警李玉龙,五年前曾身着迷彩守卫边疆,用笔尖记录强军故事,如今他由戍边卫士转为平安使者,用军队文书零差错的标准,将战地简报的感染力化作居民爱听的安全故事。
新合派出所会同漕渠路社区“老班长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巡逻防控,无论是寒冬腊月的节日守护,还是汛期暴雨的隐患排查、日常的安全巡逻,他们总是冲锋在前,雷厉风行守护着社区的平安。
科技赋能
时代在变,守护平安的方式也在升级。反恐怖和特警大队民警杨龙,通过整合无人机巡逻与地面警力,构建“空中+地面”立体防控体系。通过科技赋能,让工作更加高效。
在辛家庙派出所,曾是侦察营长的民警孟昭,在早晚高峰蹲守街头巷尾,注视着可疑的身影。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孟昭也在考虑如何防控发案,炎炎夏日汗水浸透警服,他专注排查每一处公共视频点位,校准偏移的探头角度,协调修复线路故障。他深知,这些“眼睛”是破案的利器,也是预防犯罪的屏障。
无悔担当
新筑派出所警务站民警孟立浩曾有16年军旅生涯,体魄与信仰淬炼如钢,曾因“从子弟兵到警察”的转变犯难。凭部队不服输的劲,他向老民警学习,终成善换位、贴民心、用真情的知心人。谈及心得,他说:“把事当事,就不会有事;把事不当事,就会摊上事!”
在整治“九小场所”消防隐患的治安大队民警代碧,曾有着9年多公安消防部队服役经历,转业后他将军人的严谨和对“守护”的深刻理解,转化成治安隐患“必查”、重点场所“必访”、责任承诺“必签”的工作守则,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全。
反恐怖和特警大队辅警李航的名字,曾因一次生死救援登上热搜。“说不怕是假的,但部队教的‘黄金四分钟’刻在骨子里,救人要紧!”面对车祸后汽车随时爆燃的险境,他与的哥张望合力徒手破拆车门,在烈火吞噬车辆前十几秒,成功救出4名被困者。聚光灯会褪去,李航和战友们日复一日穿行于大街小巷,无声地诠释着融入血脉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