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把延安的泥土香带到边关 陕西宝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赴红其拉甫拥军

把延安的泥土香带到边关 陕西宝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赴红其拉甫拥军

2025-08-03 18:28:26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赵明)“八一”前夕,延安市宝塔区双拥办、宝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多家单位,奔赴帕米尔高原红其拉甫边防一线,开展“爱国拥军心向党 军民同心守边关”系列拥军活动。从延安精神的发源地到雪域边关的最前沿,这场跨越千里的奔赴,让南泥湾三五九旅和红其拉甫边防团血脉相连,让延安精神与戍边精神同频共振,让双拥传统在昆仑山下绽放炽烈光彩。

军粮寄深情 青春赴边关 

“把延安的泥土香带到边关,把三秦的牵挂送到哨所”。“八一”建军节,新疆某边防团营区内暖意涌动。

西安外国语大学、雅乐传习所的16名师生组建的“粮行天路,青春同心筑国防”边防服务团将从小麦播种到除草施肥,从收割晾晒到制粉加工,全程参与亲手制作而成军粮郑重交到戍边官兵手中。沉甸甸的粮食里,装着青年学子对“寸土不让”戍边英雄的崇高敬意,更延续着从三五九旅“屯垦戍边”到新时代“军民同心”的血脉深情。

“这不仅是一袋军粮,更是一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接力。”参与送粮的学子道出心声。

西外学生团还拜访了“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在他家里认真聆听了他和家族三代人坚守边防的动人故事,感受那份深植于高原的爱国情怀。

 

支教暖军营 国门承传统

自慰问团队到来后,“边防支教”活动随即火热开展。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师生们将支教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君子六艺”的射艺课体验中,老师让父子同场研学,在军绿色的营区空地上,老师手持角弓示范站姿,“足尖外撇如弓,脊背挺直似松,拉弦时沉肩坠肘,目光要像瞄准界碑一样锁定靶心!”从拉弓的力度控制到呼吸的节奏配合,一遍遍示范讲解。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军民情谊的暖心纽带。

8月1日,红其拉甫国门迎来一场特别的汉式集体婚礼。这场由陕西春风文化工作室、关中书院礼乐部、宝塔区太和山管委会联合筹办的婚礼现场,从场地布置到新人的汉服服饰头饰,细节处尽显用心。雅乐乐师们顶着高原反应的挑战,以精湛技艺完成了多首经典曲目。其中,编钟雅乐《东方红》的奏响引发全场共鸣,在悠扬庄重的旋律中,一对对新人面向国门行礼,新娘行汉礼、新郎行军礼,感恩家国培育;互换信物环节,玉佩喻君子之德,簪子寄相守之约。部队首长证婚宣书,嘉宾颁发婚书,地方赠送仿青铜器何尊,军民同唱《歌唱祖国》,歌声穿越雪域。礼成后,新人与官兵一同为界碑描红,红漆勾勒的不仅是国界线,更是“边关有我、家国安宁”的信仰。

精神永传承 双拥谱新篇 

活动期间,全体人员走进连队荣誉室,在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物件中追寻三五九旅的热血足迹;跟随官兵巡逻护边,亲身体验“扎根帕米尔,忠诚守边关”的艰辛与光荣;在界碑前重温入党入团誓词,让“寸土不让”的信念融入血脉。 

从南泥湾的镢头到红其拉甫的钢枪,从延安窑洞到雪域边关,宝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此次红其拉甫之行,不仅是一次拥军慰问,更是一场精神的传承与接力。

当军粮的温度、支教的烛光、婚礼的礼乐与界碑的红漆在雪域高原交织成画,当延安精神的火种在边关哨所燎原成势,军民同心的暖流已化作跨越时空的精神长河。这份流淌在血脉中的双拥深情,将继续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军爱民、民拥军”的崭新篇章,让戍边卫国的信仰如昆仑山脉般巍峨屹立,让爱国奉献的精神如帕米尔的阳光般永远炽热明亮,照亮每一段守护家国的奋进之路。

(责编:薛诗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