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银发群体带火社区艺术潮流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银发群体带火社区艺术潮流

2025-08-05 02:30:59
分享到:

如今,在西安不少社区,银发艺术团正成为老年人的“精神家园”。热爱艺术的老年人,用舞蹈、声乐、秦腔和朗诵等艺术形式点亮退休生活,更在社区治理、文化传承中发挥独特作用。

银发模特队:T台上再绽芳华

7月31日早晨,西安市新城区长乐中路昆仑社区活动中心内,十几位身着纱裙的模特正随乐声踏步转身。纱裙翩跹,她们的眼神明亮如炬,步伐利落飒爽——这支平均年龄65岁的昆仑模特队,正用专业姿态打破人们对“老年”的固有印象。

“手腕再抬高两公分!”队员段兰香边示范边调整队友动作。作为队内的“技术指导”,她笑称模特训练让自己“逆生长”:“以前从没想过60多岁还能走猫步,现在腰背挺直了,走路带风,姐妹们都说我比年轻时更光彩照人!”

作为昆仑模特队的队长,今年72岁的单永娥对团队的发展历程如数家珍。“我们厂经常办‘春晚’,我一想,为什么不能组织个模特队?”于是她动员邻里,在社区的支持下搭建起训练平台。

模特队刚成立时,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姐妹每天训练,从不叫苦。如今,团队已发展到83人,稳定上台参加演出的有23人,平均身高1.68米。

“大家基本上都是零基础,加入团队后才开始学习。有事做,有人陪,精神状态都变好了。”单永娥说,团队不仅参与社区演出,还代表社区参加各级赛事,先后获得多个奖项。

72岁的常娥是队里的“元老级”导师,曾经带着孙女参加排练。“孙女总夸我们‘奶奶团’气质不比超模差!”常娥说,“站上舞台那一刻,所有年龄感都消失了。”

“昆仑模特队就是我们社区的名片。”该社区工作人员卢一玮介绍说,社区现有模特队、舞蹈队、合唱队等14支老年文体队,这些团队不仅丰富了居民的退休生活,也激发了大家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他们经常当社区志愿者,参与文明创建。

模特队的活跃也悄然影响着社区氛围。“之前,很多邻居不认识,现在在一个团队里,一起练习、一起演出,邻里之间的关系更亲近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氛围越来越浓。”单永娥说。

音乐研习班:银发歌者的青春交响曲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7月31日11时许,欢快的旋律从西安市碑林区张家村街道军工社区活动室传出来。22位歌者围成弧形,在非洲鼓的节奏与吉他和弦中放声歌唱。中间有一位长者双臂舒展,指尖随节拍跃动,这位80岁的指挥陶承东,正是军工社区音乐研习班的灵魂人物。

“很开心能继续发光发热。”陶承东笑着说,退休后,他进入西安音乐学院学习吉他专业,用5年完成系统学习。2012年,军工社区音乐研习班成立,他被聘为指导老师,从此开始免费为居民授课,涵盖吉他、电子琴和声乐等。让他最开心的是,这些年他教会了上百位居民,其中有3位学员已经在其他社区担任音乐团队负责人。

65岁的程春娥原本是一名财务人员,退休后生活变得单调,有些不适应。直到某天路过社区活动室,被欢乐的歌声所吸引。“那时候我啥都不会,报名后从零学起。”程春娥回忆道,陶老师要求严格,他们在群里打卡交作业。一个多月的学习让她掌握了发声技巧,也让她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

吉他班和声乐组负责人张东瑞表示,不光唱红歌、老歌,团队还改编歌曲、秦腔等参加演出。表演《人面桃花》时,台下有好多老人跟着哼,年轻人也爱听。

研习班鼓励多元化学习。居民刘玲不仅学习弹电子琴,也是非洲鼓班的负责人。她说:“学会非洲鼓后,我就学以致用,在社区暑期公益托管班上,我给孩子们教打鼓。”

65岁的姚俊玲更是笑言:“社区为我们提供了唱歌场所,音乐研习班就是我的精神乐园,还让我结交了许多朋友。”

“社区有七八支以老年人为主的艺术团,艺术团既是社区里的‘宝’,也是社区治理的‘隐形推手’。不仅满足了辖区老人老有所乐,更成为了社区和谐、文化传承、公益实践的重要力量。”军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小英坦言,社区演出时,团队成员总是热情参与;社区开设暑期托管班,他们给孩子教弹奏;在残疾人项目“逆风合唱团”中,他们担任公益老师,让残疾人重拾生活信心……

民乐团:秦腔里的非遗传承

7月31日下午,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航开路社区一楼,航天新星秦缘民乐团成员杨玲正忘我地唱着秦腔《王宝钏》,81岁的老伴李刚在一旁专注地聆听,时不时指点几句唱腔,孙子也听得津津有味。二楼,柿子艺术团舞蹈队也在排练节目,十几位队员手持油纸伞,跟随节奏优雅起舞。

“我年轻时工作忙,没有机会学秦腔,退休后终于圆了这个梦。”脱下戏服,72岁的杨玲对记者说,最初学习时难度大,但老伴一直支持自己。十几年来,她每天都在唱秦腔,感觉生活变得很充实。

柿子艺术团成立已有7年,逐渐发展为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团体,团内设有舞蹈队、合唱团、京剧班、器乐队、模特队等多个小队,成员年龄平均68岁,人数超过150人。

该艺术团团长木易是一位化妆老师,每次团队演出,她都会精心为大家化妆,让队员们在舞台上绽放光彩。木易说:“我们艺术团每天比较忙,不同的兴趣班和表演班会根据安排有序使用社区场地。团队里还有5位专业老师免费传授技艺,大家都学得非常投入。”

70岁的何露是柿子艺术团副团长,也是社区的楼栋长,她和其他队员经常参与社区的楼道杂物清理宣传倡导、邻里守望平安建设、文明养宠和弱势群体帮扶等活动。“在社区做垃圾分类宣传时,我就带着孙子一起发宣传单。大家看过演出,知道我是艺术团的,交流起来就容易多了。”何露笑道。

该社区居委会委员杨楠指着统计表和场地使用排班表介绍道:“在我们社区登记备案的自组织团体有37个,包括秦腔、京剧、陕北秧歌、朗诵等多个团队。社区免费提供场地,还成立了文艺发展指导中心,对社团进行登记备查、教育管理和赋能培训,并且给大家提供各类与共建单位的外出演出和交流机会。”

此外,该社区充分发挥和调动社团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许多成员成为楼栋长、网格员、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和人民调解工作。“这些艺术团体不仅在文化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社区和居民共筑共建美好家园的目标。”杨楠说。

老年艺术团:“文化养老”和社区治理的双向奔赴

8月1日至2日,记者从西安市10余个社区了解到,目前,部分团队因高温进入“暑假模式”。不过,老年艺术团队已成为很多社区的“标配”。

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华飞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路燕说,该辖区内有10支文化队伍,这些团队常年投身于社区各类活动,用灵动的舞姿、悠扬的歌声、娴熟的球技和热情,为辖区居民们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演出,让社区生活充满欢声笑语与艺术气息。

“文化养老”理念在电子城街道广交社区银龄学堂得到生动实践。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胡锡明表示,这个依托辖区能人师资,在社区统筹安排下实现学员自我管理的学堂,通过舞蹈、合唱、模特、朗诵和腰鼓等课程构建起老年人的精神家园,其美文诵读班多次参与各级赛事。学员更积极投身省级志愿服务项目“徽光银龄”志愿服务,实现从文化受益者到社区服务者的转变。这些艺术团队既是个体的精神归宿,更成为社区治理的柔性纽带。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民生组组长石英指出,社区老年艺术团现象生动体现了积极老龄化的社会价值。这些艺术团体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情感归属和社交支持,更通过集体艺术活动实现了多重社会效益:促进代际交流,推动非遗传承,创新社区治理。

石英建议,社区还可建立艺术孵化机制,挖掘退休文艺工作者作为社区艺术导师,重点培育具有文化特色的老年艺术团。构建三级展示平台,结合传统节日进行社区常态化展演,组织跨社区老年艺术节,与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院建立长期合作进行公益演出。

记者 姬娜 实习生 贺一诺 郗欣蕊 廖子萱 程润阳

(编辑:范丽娜)

(责编:张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