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孙玉婷)8月5日,陕西省政协召开对口协商座谈会,围绕“健全推动能源‘稳控转’机制 推进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议题深入研讨。与会委员、专家剖析难点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2023年10月,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获国家批复;2024年2月,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一年多来,陕西省以“稳”为基、以“控”提质、以“转”促变,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能源安全“压舱石”作用持续凸显。2024年,榆林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6.2亿吨、1052.6万吨、241亿立方米,火电装机3209.4万千瓦,新能源装机2037.7万千瓦,优质产能稳步释放。
绿色低碳转型扎实起步。能耗在线监测实现重点用能单位全覆盖,率先试点用能权交易;“三改联动”推进煤电机组升级,淘汰落后煤电机组18台;氢能产业加速布局,世界首个零碳智慧能源中心稳定运行近三年,西部氢能博览会连续举办,绿色发展底色更浓。
能源利用方式不断优化。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突破明显:10万吨/年高温费托等世界首套示范项目投产,煤制乙醇、乙二醇等产能占全国12%至33%;聚乙醇酸等高端产品填补西部空白,碳捕集利用(CCUS)、绿电绿氢耦合等技术示范先行,“三基地”(科研创新、产业化示范、科教融合)建设强化创新支撑。
此前,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先后赴延安、榆林调研,通过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深入20余家重点能化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摸清工作进展。调研结果显示,当前部分工作面临多重考验:
比如,煤炭产能逼近“天花板”,受生态保护、资源枯竭等制约,后续增产空间有限,超4000万吨产能剩余可采年限不足15年;产业政策趋紧叠加产业链延伸不足,新建煤化工项目核准难度大,产品多为大宗原料,高端化、终端化产品少;创新能力待提升,高端平台和人才短缺,难以满足技术更新需求……
“强化科技赋能,打通‘四链’融合通道,依托‘一院两校多所’平台集群攻关技术,争取煤制油品消费税阶梯优惠政策,加大科技和人才支持,打造能源创新高地。”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张岩表示建议,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重大能化项目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发展风光火协同、能源文旅融合等业态,构建多元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同时,推进绿色转型,系统布局氢能全产业链,打造“西部氢能之都”;探索建立能化产品输入地分担碳排放指标机制,健全生态修复市场化路径。在此基础上,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万亿级现代能源产业集群,优化营商环境,统筹要素指标保障重大项目,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设立中试风险补偿资金,降低企业创新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