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北麓的沃野间,退休职工、都市青年与当地农民正以各自的方式续写着与土地有关的故事。记者近日走访发现,他们或为疗愈身心,或为拓展社交,或为智慧增收,都在锄头与汗水之中编织自己的新生活。
年近60岁的李卫国摘下老花镜,用沾着泥土的手指向他的“杰作”——半亩见方的生态菜园。他退休后去年与妻子在秦岭脚下盘下葡萄园,经过改造,他的菜园陆陆续续地被辣椒、茄子、西红柿等蔬菜填满。
“每天开车过来,锄锄草、浇浇水,累了就坐在躺椅上歇会儿,看山看云,比在城里呆着舒服多了。”李卫国说,自己种的菜不打农药,成熟了除了自己吃,还会送给家人和朋友,成就感满满。“山脚下的生活没有那么多花样,不像大城市的车水马龙那么繁华热闹,但它安静、祥和、舒心。”说到这里,李卫国笑容满满,很是欣慰。
28岁的章虹是一位年轻时尚的上班族,她租的园子与李卫国的园子相邻。不同的是,她把这里变成都市青年的“解压舱”。因为热爱养猫养狗,她平日里结交了一群“宠主”。周末闲暇,微信群里一喊,这些“宠主”就带着“毛孩子”来到这里,让它们在园子里奔跑、撒欢。每逢此时,章虹便和朋友们在葡萄架下支起折叠桌,品一壶茶或手冲一杯咖啡,享受这静谧时光。“自从有了这个院子,我的朋友越来越多了,有空在一起遛遛狗,分享一下各个方面的资讯,拓宽社交面,也是一件趣事。”章虹说。
真正让土地焕发新生机的,要数王秀兰这样土生土长的“新农人”。43岁的她深谙秦岭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咱这儿的葡萄,甜得有道理。”王秀兰轻抚着藤架上饱满的果实,脸上洋溢着自豪。凭借对当地土壤特性的精准把握,她种植的葡萄年年甜度“霸榜”,成为游客们争相购买的“明星产品”,开通网上销售业务后,她又忙着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络订单。从最初的路边摊到如今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她的“生意经”越念越活络。除了夏季卖葡萄,平时自家种的蔬菜也经常拿到早市上售卖。这种“家门口的创业”模式不仅让全家吃上放心菜,更实现了“守着家、种着地、赚着钱”的美好愿景。
当退休职工在耕作中获得平静,都市青年建立新型社交,传统农民拥抱数字经济,秦岭脚下的这片土地,正在成为当下的一个诗意注脚。
本报记者 赵丽莉 见习记者 宋可青 张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