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点点就能赚外快”“到店打卡写好评,日结50元”……如今,各类灵活就业信息在社交平台、兼职群里随处可见。这种看似“零门槛”的赚钱方式,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宝妈、职场新人加入。8月7日、8日,记者采访发现部分所谓的“灵活兼职”暗藏陷阱,有人因写虚假好评被网友质疑,有人因泄露信息惹上麻烦。
“好评返现” 原来是虚假宣传的“局”
“亲测这家美甲店技术超棒,做完一周都不掉色,五星推荐!”看着自己发布在社交平台的笔记,西安大二学生玲玲很是心虚,实际上,她做完美甲后没多久边缘就已翘皮,做美甲时店员态度更是敷衍。但为了拿到50元报酬,她还是按商家给的“模板”逐字敲下了好评。
8月8日,玲玲告诉记者,她是7月初在校园兼职群看到的招募信息:“到指定美甲店消费30元做纯色美甲,发布带图好评后全额返现,额外奖励20元。”商家特别强调,评论必须带“技术好”“服务贴心”“性价比高”等关键词,且不能出现任何负面表述。
“想着既能做美甲又能赚钱,挺划算的。”玲玲到店后却傻了眼:店内环境杂乱,工具上还沾着干涸的甲油,看起来许久没消毒。她当即想打退堂鼓,但店员拍着胸脯说“大家都这么做,放心写就行”。硬着头皮做完美甲后,她按要求发了好评,很快收到了50元。
7月底,玲玲的笔记下涌来不少质疑。有网友留言:“我昨天刚从这家店出来,甲油胶一股刺鼻味,工具都是公用的!”“更让我心惊的是,该美甲店因‘使用过期甲油胶’‘工具未消毒’被多名消费者投诉至相关部门。”玲玲说。
帮“录入信息” 自己的隐私先“裸奔”
“在家录入信息,每条1.5元,多劳多得。”7月中旬看到这条兼职信息时,家住西安市西延路的宝妈吴薇正愁没时间出去工作。对方自称是“某快递公司的信息核对项目”,需要把客户姓名、电话、收货地址录入系统,操作简单,手机就能做。
吴薇按要求下载了一个从未听过的APP,注册时被要求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甚至进行人脸识别。对方解释:“正规平台都要实名认证,放心,我们是大公司合作项目。”随后,她收到了第一批“任务”,100条陌生的姓名和电话,花2小时录完后,当晚就收到了150元。
可没过几天,吴薇的生活彻底被打乱:手机开始频繁收到骚扰电话和短信,有推销保险的,有推荐理财的,甚至有人精准说出她“刚生完孩子,在家带娃”。她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隐私早已在录入信息时“裸奔”。
“低门槛高回报” 兼职陷阱有着共同套路
记者采访多位有过灵活就业经历的市民时发现,兼职陷阱有多个共同点。
话术诱人:几乎所有兼职陷阱都用“日赚数百”“在家就能做”“零门槛”吸引眼球,对工作内容却含糊不清。比如用“信息优化”代替“写虚假好评”,用“数据整理”掩盖“收集隐私”,用“内容创作”包装“虚假宣传”。
套路相似:先让求职者“尝点甜头”,比如第一次任务快速结款,获取信任后再提更多要求;或者要求“实名认证”“垫付费用”,一旦求职者犹豫,就用“任务快满了”“名额有限”催促,利用人们怕错失机会的心理施压。
追责难:这些兼职多通过APP、微信小号招募,商家或中介往往没有正规资质。出事后要么拉黑失联,要么换个“马甲”继续骗人,受害者维权时常常找不到追责对象,即便报警,也因金额小、证据不足难以立案。
同时,记者发现,年轻人更容易中招,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对“轻松赚钱”的需求迫切,加上觉得“法不责众”,很容易被诱惑。而宝妈群体时间碎片化,急于找“在家能做的工作”,也成了骗子的重点目标。
律师:灵活就业别踩坑 法律底线碰不得
陕西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众致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东晨表示,灵活就业看似门槛低、来钱快,但背后往往隐藏着法律风险。一旦触碰法律红线,灵活就业者也可能面临同等处罚。
商家违法,灵活就业者因存在协助行为,也会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商家从事的是非法经营或违法活动,灵活就业者会因其协助行为被依法认定主观上存在明知或应知,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行为人。法律会按照商家的违法行为类型和情节对协助者进行处罚。
替商家刷单、写虚假好评,即使不是雇员,也可能被追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凡是遇到要求“必须夸好”“按模板写”的兼职,应立即拒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收集、使用他人信息必须有合法来源和正当用途。在兼职过程中,如果灵活就业者未经授权录入他人的身份证号、手机号、住址等信息,可能涉嫌违法收集、出售个人信息,严重的将触犯刑法。
刘东晨提醒道,为了防止法律风险,灵活就业者应当和商家签署书面协议,写明工作内容、报酬、责任分工,并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保障自身权益。在兼职工作中一旦发现违法,可以通过 12315、12348 或报警渠道举报,并立即停止兼职活动。
本报记者 陶颖 实习生 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