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兰丹 崔芸莉)今年以来,咸阳市长武县以创新为笔、服务为墨,在优化营商环境的画卷上精耕细作——从政务流程“破壁”到项目服务“提速”,从便民网络“织密”到执法监管“提质”,这座小城正以更优环境、更实举措,为企业成长“培土施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政务创新,构筑营商环境“引力场”。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持续扩大“跨区通办”“一网通办”覆盖范围,及时完善“一件事”办事清单,加强宣传引导,提高“高效办成一件事”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进一步修订完善跨部门联动机制,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帮办代办等制度,积极将开办餐饮、就医费用报销、水电气网联合报装等“单项事”整合为企业群众视角的“一件事”,涉及全县23个部门的21件具体事项实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网通办”。设立“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受理窗口2个、专业窗口6个,累计办理业务10余件。开通线下收件系统、陕西省政务服务网线上办理事项,出台“免申即享”改革,完善和规范流程制度,优化各类涉企奖补资金拨付流程,推动财政助企资金直达惠企,确保应纳尽纳、应享尽享。截至目前,线下收件系统已办理事项12件,线上已受理1700件。开通“周末不打烊”预约服务热线,增设自助服务终端设备,30多项便民服务业务实现全天候自助办理,“周末不打烊”预约服务10次,24小时服务专区办理业务150件,帮办代办完成事项900多件。
精准施策,提供重点项目建设“加速器”。推进准入准营事项“证照联办”、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和个转企“一件事”改革,不断完善市场准入机制,降低准入准营成本。常态化组织开展“三送一解一转”活动,征集企业需求,解决企业难题,鼓励企业申请省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驿站”专区的服务属性,为企业、群众提供全程“身边式”服务。优选综合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网办流程熟的工作人员作为“首席服务官”,为企业进行“一对一”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通过人员引导分流,让办事群众优先选择网上办事,节省窗口排队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开辟2025年重点项目和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审批绿色通道,成立项目审批专班,主动与相关部门对接联系,不断优化审前辅导、审中协调、审后跟踪一站式联动代办模式,坚持工程项目建设审批“容缺受理+承诺制”、并联审批模式和“多测合一”成果汇交和互认机制。
采取“领导+科长+帮办员”措施,“一对一”包抓2025年重点项目和民生实事项目,提供精细、精准、专业定制和代办服务,全力推动2025年重点项目和民生实事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今年以来,“企业驿站”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服务910余次。
服务升级,打造政务“场景式”应用。加强基层政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县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各镇(街道)便民服务站为纽带,各村(社区)便民服务室(点)为基础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在县、镇、村三级政务服务场所摆放“秦务员”APP宣传图,引导群众下载应用,设立秦务员·政务服务驿站,指导企业群众通过手机APP办理医保养老、户口迁转、婚姻登记等多项常办事项。县行政审批服务局为全县8个镇(街道)配置“好差评”评价器,凡在各镇(街道)大厅办事的群众均能对服务效率、服务态度进行线上评价。升级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区,创建市级政务公开示范点,进驻自然资源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税务局等8家单位21台自助服务终端设备,全天候自助办理个人社保信息查询、发票代开、完税凭证打印、个人不动产信息查询等30项便民服务事项,实现政务服务从8小时向“白+黑”“全天候”服务转变。
阳光执法,提供市场环境“支撑力”。加快智慧监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严格执行“宁静工作日”制度,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方法,整合执法资源,压减入企执法检查频次,推行市场监管领域“信用+执法”渐进式监管,做到监管常态化、全面化、科学化,切实维护企业利益。梳理、修订、废止不合时宜的地方性法规,靠前指导涉企政策规范制定,严格涉企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确保政策全面、精准惠及各类经营主体。
广纳建言,打造营商环境“金名片”。全面落实“有需必应、无事不扰”22条措施,常态化开展“五上”企业大走访活动,充分发挥“12345”热线、“陕企通”平台作用,主动收集征询企业诉求,全力以赴解决企业“全生命周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营商环境投诉举报线索调查处理机制,对疑难诉求问题“提级”解决,健全跟踪督办闭环,提高线索问题办理质效。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推送全县优化营商环境的好做法、好措施等典型案例,切实提高公众对营商环境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全面提高长武营商环境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