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网购商品总是“差一点”

“合理误差”不应成商家“挡箭牌”

网购商品总是“差一点”

“合理误差”不应成商家“挡箭牌”

三秦都市报 2025-08-15 07:13:45
分享到:

网购黄金饰品差了零点零几克,有人联系客服很快退了差价;有人投诉到平台才拿回10元。

不光黄金饰品,网购大虾化冻后少了70克,黄桃去了包装分量“缩水”,床垫尺寸不够导致床架留缝,耳机续航比标注少1小时……这些“差一点”的情况里,商家总说“合理误差”,可这误差到底合不合理,实在让消费者心里没底。

黄金饰品克重有偏差  维权体验大不同

8月13日,家住西安市长乐坡的王婧收到了网购的黄金项链。购买时标称3.7克,但拆开包装后,却发现产品标签上的实际克重是3.69克。

“虽说只差0.01克,心里总还是觉得不舒服。”8月14日,王婧告诉记者,收到商品后她第一时间联系了客服。对方解释,黄金首饰是通过倒膜加工制成的,存在细微偏差属于行业常态,仓库发货前会重新测量,最终以实际克重为准,且支持多退少补。简单沟通后,客服很快为她办理了9.16元的差价退款,整个过程比较顺利。“但要是我不主动问,这0.01克的差价,商家肯定不会主动退。”王婧说。

同样遇到克重偏差的张梓曦,维权之路却十分坎坷。8月初,她在一家网店购买了标称2.5克的黄金耳钉,实际收到的产品标签显示为2.48克。她要求退还差价时,客服以“误差在0.02克内属合理范围”为由拒绝,还称这是“行业默认标准”。张梓曦查看商品页面,发现并未标注任何关于误差的说明,多次与客服沟通都没有结果。“客服态度很强硬,说要么接受要么退货,可退货还要我承担运费,感觉太不合理了。”最终,张梓曦向平台投诉后,才勉强拿到10元差价退款,前后耗时近一周。

两款金饰的克重偏差均未超过0.02克,消费者的维权体验却大不相同。这背后,既反映出不同商家服务理念的差异,也暴露出网购商品规格与实际不符的问题。

多领域现“合理误差”  商家以此搪塞消费者

黄金饰品的克重偏差并非个例,在网购市场中,商品实际规格与标注不符的情况存在于多个领域,商家大多以“合理误差”为由搪塞消费者,引发了不少纠纷。

“买的500克大虾,化冻后称只有430克,客服说冰冻状态下有水分,这是正常损耗。”家住西安市凤城三路的李明磊的经历很有代表性。8月7日,他在网购平台购买了标称“500克/盒”的进口大虾,收到货时包装完好,可解冻后称重明显不足。客服称“生鲜产品允许10%的误差”,却无法提供相关依据。最终,平台只赔偿了10元优惠券。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水果销售中。8月11日,家住西安市南稍门的李楚宜网购了“4.5-5斤装”的黄桃,收到的水果连箱重4.4斤,去除包装后实际果肉仅4.1斤。商家辩称“重量为人工估算,运输中水分流失属正常”,拒绝按比例退款。李楚宜无奈地说:“每次都差一点,积少成多就是不小的损失。”

家具类商品的“尺寸陷阱”更隐蔽。7月初,刚大学毕业自己租房住的何宇梁网购了一张标称“1.8米宽”的床垫,收到后发现实际宽度为1.78米,导致床架与床垫间出现缝隙。客服称“测量方式不同会有误差”,最终在平台介入下才同意退货。

耳机的续航时间也常“缩水”。西安大学生赵钰购买的无线耳机,商品页标注“续航8小时”,实际使用中仅能坚持7小时。客服称“测试环境不同结果有差异”,让她“以实际使用为准”,维权无果。

律师:合同应该严格执行  否则就构成违约

针对网购商品规格与标注不符的现象,陕西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众致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东晨从法律角度进行解读,在商品流通领域,商品规格、质量、数量有误差是经常出现的现象。作为消费者,遇到实际所购产品规格与商家标注的产品规格出现误差,如质量或重量不符合双方的约定等,往往不知道该如何维权。究其主要原因,是很多消费者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也不了解现实中有效维权的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合同编明确规定,合同应该严格执行,否则就构成违约。

消费者购买黄金,即便商家实际交付的黄金制品与双方约定的重量相差0.01克,也属于违约,商家依法要承担违约责任。商家不能以误差在法律规定或行业惯例的范围内为由,拒绝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违约责任依法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于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的商品误差,如零售称重误差符合《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不属于民事欺诈行为,只承担民事违约责任,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货、换货或退还差价。二是对于超过国家允许范围内的商品误差,可以认定商家有欺诈行为,商家将同时承担具有惩罚性质的民事违约责任和行政违法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货、赔偿三倍商品价款,并可依法追究商家的行政违法责任。

刘东晨提醒,无论是哪种情况,消费者都要妥善保管好交易过程中的各种凭证,在追究商家违约责任时作为证据出示。维权途径包括直接和商家(包括购物平台)联系、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或通过12315热线反映,必要时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文/图 本报记者 陶颖

(编辑:李溢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