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法护秦岭山水蓝田”西北政法大学实践团“三下乡”暑期实践

“法护秦岭山水蓝田”西北政法大学实践团“三下乡”暑期实践

2025-08-15 09:23:48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赵明)今年暑假以来,西北政法大学“法护秦岭,山水蓝田”实践团的师生深入蓝田县,以法治为核心抓手,融合文化、生态与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作为全省生态司法保护的典型,蓝田县人民检察院创新运用刚性约束与柔性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将法律监管贯穿于秦岭生态保护全过程。蓝田县人民检察院依托公益诉讼机制,为区域生态安全构筑起坚实的刚性司法防线,以司法强制力守护着当地的绿水青山,其探索实践为生态司法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西北政法大学实践团师生深切感受到,司法刚性约束与传统治理智慧正形成协同合力,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态底色。

值得关注的是,当地“N+乡约”法律监督模式让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吕氏乡约》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的古老训诫与现代村务监督机制有机融合,形成的新规成功化解多起乡村纠纷,生动诠释了“法治定底线、乡约润人心”的基层治理智慧。

科技赋能为生态保护与法治建设的双向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西北政法大学实践团师生走进秦岭保护总站看到,大屏幕上实时呈现着无人机监管画面,这套“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地面监控”的立体监管网络,已实现对秦岭生态保护各方面的全面覆盖。“过去护林员徒步巡山,一天行进距离有限;现在无人机短时间内能巡查大范围区域,偷伐、火情等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工作人员操作着系统介绍道。

产业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在蓝田县西河寨村,“法治+生态+新能源”的创新模式成效显著。当地通过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引入清洁能源项目,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土地效益提升、农民收入增加的多重共赢。秦谷村在矿业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农家乐、中药种植等特色产业,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此外,磨岔村则以林长制为重要抓手,将普法宣传工作与生态管护紧密结合,让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团成员带着自制的宣传手册走进村庄,用通俗的语言向村民讲解生态保护的法律知识,村民们接过手册认真翻阅,不时就关心的问题与同学们交流,法治理念在互动中慢慢扎根。

西北政法大学实践团师生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发现,基层发展迫切需要能说“土话”、接地气的法律人才。新时代青年当以专业担当,推动法治在基层扎根、促进生态价值变现,让这种多元融合的治理经验持续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编辑:见习编辑 薛璐)

(责编:荆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