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鸡钓鱼台景区的溪岸边,一尊姜太公垂钓的石雕总在晨光中泛着清辉。“太公垂钓”“愿者上钩”“飞熊入梦”,这几个成语典故与这里息息相关。
“飞熊入梦”的典故最早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的是,周文王姬昌在渭水之畔寻访贤才之前,曾梦到一只长着翅膀的熊扑向自己,惊醒后占卜得知“非熊非罴,乃霸王之辅”。后来他果然在磻溪遇见垂钓的姜太公吕尚,遂拜其为太师,最终成就灭商兴周大业。这里的“飞熊”并非真的兽,而是古代文化中“熊罴”的变体,古人以熊为阳刚勇武的象征,加翅则喻示贤才具备经天纬地的非凡能力。
随着历史演进,这一典故逐渐演变成为“明君得贤臣”的寓意。古书中有将“获太公于渭滨,载飞熊于梦中”的典故,与“伊尹负鼎”“傅说筑岩”并列为君臣相得的典范。宋、元代话本中,“飞熊入梦”更是频繁出现,说书人常以此开场,暗示故事中会有栋梁之材登场。
宝鸡青年创业者徐晓波说,进入互联网时代,飞熊入梦这个古老成语焕发新活力。比如,创业者如果能遇到贵人相助,也会称“总算等来了我的飞熊”等。在他看来,这种演变保留了“机遇与贤才相遇”的含义,又脱离了古代的君臣色彩,更好地转化为对幸运与实力的双重肯定。
在岐山周文化景区、宝鸡钓鱼台景区,导游也总是会讲到“太公垂钓”、周文王“飞熊入梦”和“文王访贤”等相关故事。三千多年前的“飞熊”是贤才,其实,如今的“飞熊”何尝不是每个逐梦的人。这也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既扎根于历史土壤,又能乘着时代的风,飞向更远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