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是一个内涵深刻且广泛使用的成语,它源于中国古代的智慧,用来形容众人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达到非凡力量和坚不可摧的态势。
宝鸡市青年教师赵婧解释,“众志成城”最早见于《国语·周语下》,据该书记载,东周第十二位天子周景王在位期间,财政困难,人民生活不易,可他却还想铸造一口特大号的铜钟,要从百姓家收缴铜器并耗费巨资。司乐大夫伶州鸠以“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劝谏,意指众人都赞成的事就一定能成功,并且会向城堡一样坚固,而被百姓们唾骂的事情则是会失败的,以此强调民心向背对家国稳定的重要性。后来,“众志成城”逐渐演化为一个独立的成语,用来强调团结协作、集体力量的伟大。
事实上,“众志成城”早已融入时代肌理。今年1月,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多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多种救援力量分秒必争赶赴灾区开展抢险救援,帮助受灾群众共渡难关,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有一种力量叫众志成城。去年河南暴雨洪灾中,搜救队员划着橡皮艇在积水里转移群众,商户免费发放食物,陌生人手挽手组成人墙救援,无数微光汇聚成守护生命的堤坝,用团结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防线。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这一理念也有了新的注脚。在周文化发源之地的宝鸡,在一些乡村中,村民、驻村工作队、企业代表围坐一起,规划乡村旅游路线;果园中,果农、农技员、电商主播联手,让苹果、猕猴桃等特产水果,从地头直抵全国餐桌。不同角色各展所长,向着“让日子更红火”的共同目标发力,正是“众志成城”在新时代的生动展现。
众志成城是危急时刻的守望相助,是发展路上的协同并进,更是无数人以“小我”之力,共同托举“大我”之境的永恒实践。这份穿越数千年的智慧,终将在更多人手中传递,成为应对挑战、开创未来的不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