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箸玉杯”是一个镌刻着历史警示的成语,出自《韩非子》与《史记》,有着“见微知著、戒奢防腐”的象征,警示人们祸患常积于忽微。
这个成语中的故事是说,商代末期,纣王用象牙筷子时,贤臣箕子便忧心忡忡地认为:“象箸必不加于土硎,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意思是说,纣王既然用了象牙筷子,就不会再把它搭配在粗陶土碗上使用了,必定要配上犀牛角或玉石做的杯子;有了象牙筷子和玉杯,就不会再用它们来吃粗劣的食物了,必定要用来品尝珍馐。
箕子从一双象牙筷子预见了纣王的奢靡之路——此后酒池肉林、赋税苛重,终致民怨沸腾,牧野之战中商朝覆灭。周人灭商后吸取教训,在宝鸡周原这片宗祖之地上,深刻反思“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的教训,将“节用而爱人”“戒奢以俭”奉为治国圭臬。在《周礼》中规定“以九式均节财用”,意思是,通过明确各类支出的规范和比例,使财政用度合理分配、有序运转,避免浪费或失衡。
周人从祭祀、宴饮到服饰、车马,皆明确规范,遏制逾越礼制的奢靡之风。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礼器多注重实用而非奢华,铭文常强调“敬德”“保民”,正是这一理念的物质体现。宝鸡出土的文物“青铜禁”以及所对应的古籍中记载的“限酒令”,就是周人限酒、节俭、禁止奢靡之风的直接体现。这种尚俭传统延续数千年,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
宝鸡金台区一所中学的历史教师王卫平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象箸玉杯”的警示被不断诠释与践行。汉代时,汉文帝刘恒节俭治国,轻徭薄赋,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宋代时,名臣范仲淹有“断齑画粥”的故事,虽身居高位,仍保持节俭、戒奢侈,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如今,我们仍然流传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警示语,并践行“绿色办公”“降本增效”“光盘行动”的准则,将节约内化于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