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陈萌 记者 阮班慧)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耳朵嗡嗡响的经历,但这并非都等同于耳鸣。耳朵发出的“嗡嗡声”可能是生理性的短暂信号,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健康预警,需科学区分。
近日,西安市红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整形修复科接诊了28岁的王先生。他是一名建筑工地工人,一周前在工地操作大型机械时未戴防护耳罩,长时间处于高分贝噪声环境中,当晚便出现右耳持续性蝉鸣样耳鸣,伴有轻微听力下降且症状逐渐加重。经医生罗艳检查,发现其右耳高频听力阈值升高,符合噪声性听力损伤表现,最终诊断为右侧噪声性耳鸣(病理性)。
入院后,罗艳医生给予营养神经药物保护受损听神经,用扩管药物改善内耳血液循环,同时配合声治疗缓解不适感。因王先生耳鸣病程较短且无严重器质性病变,目前以保守治疗为主,后期将根据听力恢复情况调整方案。
据了解,该院接诊的耳鸣患者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类,诱因不同,治疗方案也因人而异。
先分清:生理性还是病理性耳鸣?
●生理性耳鸣:由人体生理活动产生,通常短暂且轻微,如安静时的血管搏动声、咀嚼时的关节摩擦音等,多在特定情境下出现,不会持续干扰生活,无须特殊治疗。
●病理性耳鸣:由疾病引发的异常声响,表现为持续存在(超过5分钟且频繁出现)、声音多样(如蝉鸣、哨声、电流声等),可能伴随听力下降、头晕、耳痛等症状,是多种疾病的“警报器”。
这些诱因可能让耳朵“抗议”
●生理性耳鸣常见诱因:压力过大、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突然暴露于巨响后。
●病理性耳鸣潜在病因:外耳道炎、中耳炎等耳部疾病;长期处于噪声环境或长期戴耳机音量过大导致的听觉损伤;高血压、高血脂等全身性疾病;某些抗生素、利尿剂等药物的副作用。
缓解与应对:不同情况不同处理
●生理性耳鸣:调整生活状态,保证睡眠、避免劳累、缓解压力;远离强噪声,控制耳机音量(不超最大音量60%)、每次使用不超1小时;安静环境中耳鸣明显时,可播放轻柔背景音掩盖。
●病理性耳鸣:出现持续耳鸣(超24小时)、伴随听力下降等症状,需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通过听力检查、耳部CT等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如中耳炎抗感染、梅尼埃病调节内耳压力等;若影响睡眠和情绪,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声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辅助干预。
耳朵的“嗡嗡声”可能暗藏健康隐患。偶尔短暂的声响无须焦虑,但持续、异常的耳鸣需警惕。及时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耳鸣,科学应对,才能守护好“聆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