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文/图 孟善良)从崎岖山路到西北最大“充电宝”,这座秦岭小城的命运被一群默默耕耘的基层干部彻底改写。
今天的镇安,已从“十一五”初的困难县蜕变为绿色产业高地:农民人均收入较2005年增长近8倍,森林覆盖率从62%提升至68.5%,产业结构从“农字号”独大演进为五大产业链群并进。
破局:山城突围的奠基者
“十一五”开局时的镇安,面临的是冰冷数字背后的生存困境: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仅16.01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576元,公路总里程不足1800公里,其中绝大多数是颠簸难行的山间小道。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句誓言被当时的县委领导班子写入规划文件,成为一场翻身仗的精神旗帜。
时任交通建设负责人带领群众在崇山峻岭间展开攻坚战。一夏穿烂四双胶鞋的艰辛,换来五年新增通村水泥路1273.4公里的奇迹。当2010年最后一段水泥路贯通,全县公路总里程突破3107公里,历史性地实现了“通县公路三级化、通乡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水泥化”的目标。
电力战线同样战果辉煌。“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农网改造资金1.24亿元,新建改造变电站6座,使城乡用电可靠率达到99%。”一位参与农网改造的老干部回忆,这些基础建设为后续工业发展埋下了伏笔。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经济结构层面。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2005年的28.3:32.3:39.4调整为2010年的21.1:45.3:33.6,工业占比大幅提升。这组数字背后,是时任工业负责人推动建成6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线的坚定决策,让面临停产的矿山企业焕发新生。
转型:绿色产业的开拓者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镇安县供销社迎来特殊使命——蚕桑产业发展的重任落在了新任蚕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肩上。
面对国家“东桑西移”战略机遇,他带着团队奔走于山间地头:“五年内新建高标准桑园2万亩,建立100个蚕桑基地村,培育1000户养蚕大户!”当时的承诺在2015年变为现实:全县年产茧超1000吨,蚕农收入突破4000万元,工业产值达8000万元。
在青铜关镇丰收村,党支部书记吴相琴正绘制更大的蓝图。这位放下生意回乡的“女能人”,带领村民实施三次集中搬迁,将260户1100多人从高山危房迁入移民安置点。“南山蚕桑北山烟,河道旅游带三产”——她因地制宜的产业布局,使全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300元跃升至2017年的9300元。
更大的突破在2016年到来。抓住塔云山晋升4A级景区机遇,吴相琴带领村民打造3A级景区“童话磨石沟”,年接待游客近2万人,困难户仅此一项年增收1.2万元。丰收村因此被列入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村党支部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时任旅游开发负责人在全县铺开旅游产业蓝图:建成塔云山4A级景区和云盖寺古镇、木王山3A级景区,培育300余户特色农家乐,打造5个“秦岭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大县、旅游休闲名县”的战略定位,在山水间逐步成为现实。
攻坚:脱贫路上的点灯人
2016年,“十三五”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镇安县扶贫干部带着1.67万困难人口的脱贫任务,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千百万工程”应运而生:抽调1000名干部包抓100个困难村、扶持1万户困难户。时任扶贫办主任在动员会上强调:“每个困难人口的脱贫都要有实实在在的项目支撑!”五年间,该县每年安排2500万元特色产业专项资金,重点发展“林果、畜烟、茶桑,药芋、旅游”五类产业。
在庙沟镇双喜村,2021年7月迎来了一位特殊“村民”——县政协机关干部王强。初任驻村第一书记时,村民对这个“城里来的年轻娃”充满疑虑。
王强用脚步丈量民情:“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成为工作常态。他找准病灶:村级制度不完善、班子年龄老化。很快,5名返乡创业青年被发展为党员,为村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产业破局是关键。王强带领村民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烤烟300余亩、魔芋基地1000余亩,建成中药材基地400余亩。最富创意的是盘活村办公室屋顶资源,建成430千瓦光伏产业园,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基础设施攻坚战同步推进。王强累计争取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村公共服务中心,硬化通组道路22公里。当他争取400万元建成横跨旬河的85米大桥,解决了四代人“雨天绕山走”的困境,村支书董同权激动不已:“桥通了,心顺了!”
致远:新时代征程的领航者
2025年盛夏,镇安县工业集中区热浪翻涌。镇安县县长刘学智在调研中强调:“园区是全县经济的航空母舰,必须锁定创建省级经开区目标!”他要求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落实“五办”服务举措,把企业的事当大事来抓。
这种务实作风源于县委常委会的率先垂范。镇安县委书记袁礼锋在主持“十五五”规划专题学习时强调:“规划编制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问计于民,多渠道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会议同步通过《茶叶产业扶持暂行办法》,为特色农业再添政策引擎。
现任领导干部的日程表上,“五条底线”成为高频词:坚决守牢生态环保、粮食安全、防止返贫、风险防范、民生保障底线。农业农村局局长魏林带领团队巡护田间地头,纵深推进“千万工程”,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1844”机制,“让好生态变成好日子”。
薪火:永不褪色的奉献基因
在镇安发展的长卷中,有一种精神穿越时代。1973年5月8日,铁厂乡新声村党支部书记邓自友在治理杨家台槽地工程中,为保护群众安全,被突如其来的飞石击中。
这位把60元救济款让给困难户的基层干部,生命永远定格在建设家乡的工地上。新声村民为他修墓立碑时含泪说:“邓干部从不多占集体便宜,心里装的都是老百姓。”
近半个世纪后,同样的奉献精神在双喜村第一书记王强身上延续。那个暴雨夜,他接到独居老人求助电话,冒雨将摔伤的老人送医,垫付1000元医药费。老人紧握他的手:“好干部就在身边!”
从邓自友到王强,从“十一五”基础设施建设者到“十五五”产业规划者,一脉相承的公仆情怀成为镇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丰收村村民在移民新居前拍摄全家福的笑容里,抽水蓄能电站低鸣的机组声中,这座秦岭小城用二十年完成了一场静默而壮阔的蜕变。
夜色渐浓,抽水蓄能电站的控制室内,运行指示灯明灭闪烁。水流从下水库奔涌而上,将多余电能转化为势能储存——恰如这座小城积蓄的发展动能,在守护绿水青山中,点亮了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