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文晨 通讯员 王三合)在海拔4300米的雪域高原狮泉河畔,由陕西援建的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静静矗立。8月16日,沉寂了一个暑假的校园重现蓬勃朝气。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四年级至六年级450余名学生迎来了秋季开学第一天的国防教育活动。新学期伊始,朱娜和同事们又踏上了新征程。
2022年7月,朱娜响应国家号召,作为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从西安市临潼区新丰中心小学奔赴西藏,担任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副校长。初到阿里,剧烈的高原反应成了朱娜的“第一道难关”,头痛、胸闷等不适时刻困扰着她。但“孩子们等不起”的念头始终萦绕心头,她咬牙克服身体不适,迅速适应高原气候环境,全身心投入到学校工作中。朱娜深知,做好教育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带着这样的想法,朱娜开启了家访之路,可语言障碍却成了横在她与家长、孩子之间的“鸿沟”。面对家长们热情的藏语问候,起初她只能用微笑和手势回应,这种隔阂让她深感无力。
“连话都说不上,怎么做教育?”紧迫感驱使她下定决心从零开始学藏语。她跟着藏族老师逐词学发音,向热心家长请教日常表达,利用休息时间反复模仿、记忆、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当略显生涩的藏语终于能从她口中说出时,不仅拉近了与家长的距离,更叩开了孩子们的心扉。
“朱娜老师是我们心中的可爱老师,既是严师也是益友,有事儿都能跟她聊,就像知心姐姐。”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学生扎西桑珠的话,道出了孩子们对她的信任与喜爱。
如何让优质教育在高原落地生根?朱娜经过深入思考,确定了“立德树人、固本强基、以文润心”的教育思路。她创新推出“行走的思政课”,精心培育26名“小小讲解员”,让爱国情怀与团结精神变得可触可感。同时,她牵头制定10余项学校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编纂《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小学语文古诗词手册》,还成功举办学校首届典耀中华“唐诗节”,让传统文化在高原校园绽放光彩。
为了打破地域限制,给高原课堂注入新活力,朱娜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依托陕西省100万元援资的信息化项目,2025年3月,学校“精品录播教室”建成投用,架起了与内地小学远程互动的桥梁,让内地优质教学资源在阿里得到同频共享。2025年4月,她又多方联络,成功从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引进国内首个轻量级AI教研系统,用智能技术赋能传统课堂,助力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在日常教学中,朱娜敏锐地察觉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于是她利用休假时间四处奔走,积极对接社会资源,最终为学校募集到10000册优质图书。考虑到孩子们的体质健康,她还自费万余元购置毽子、跳绳等体育器材,组织“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让孩子们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强健体魄。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细致的关怀。朱娜坚持每周与班主任一起更新“成长动态台账”,从作业本上的字迹变化到课堂上的举手次数,不放过孩子们成长中的任何细微信号,以便及时给予关注和引导。她牵头筹建标准化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测评系统和沙盘治疗设备,还组建了由内地优秀心理教师组成的支持团队,累计为650余名师生提供了心灵守护服务。
据了解,自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陕西省对口支援阿里地区以来,30年间,陕西始终心系阿里发展。截至2024年8月,已先后选派10批368名三年期援藏干部、9批243名“组团式”医疗援藏人才、290名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医疗人才、3批61名“组团式”教育援藏人才以及11批292名短期援藏干部,为阿里地区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陕西力量。
2025年7月,朱娜为期三年的教育援藏本该画上句号。但看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眸,想到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她毅然申请援藏期限再延长3年,选择继续留在这片她深爱的高原。
“阿里再高,高不过托举未来的臂膀;风雪再大,大不过浇灌希望的决心。”朱娜说,她愿做高原上象征顽强与希望的“格桑花”,也愿做古都西安代表团结与包容的“石榴花”,做这“双花并蒂”的守护者与耕耘者,让格桑花在高原风雪中开得更艳,让石榴花结出更丰硕的团结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