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张AI生成的“废墟下的小男孩”假图在地震灾情中广泛传播,当AI合成的“神医”形象兜售假药收割老年人积蓄,当虚拟伴侣技术逐渐侵蚀现实人际关系……人工智能这一曾被寄予厚望的技术,正沦为少数人作恶的“白手套”。其伪装性与破坏性交织,不仅挑战法律底线,更撕裂社会信任根基,亟需构建技术向善的治理体系。
据三秦都市报8月20日报道,西安陶瓷工艺品店店主王强的客服账号8月15日收到一条买家售后申请,称“杯身有裂纹,申请‘仅退款’”,并附上了杯身有多条裂纹的图片。出于谨慎,王强邀请买家视频验证,买家却表示不用退款。这一异常举动让王强产生怀疑,他使用电脑里的AI检测工具对图片进行分析,系统显示该图片“92%概率为AI生成”,杯身裂纹处的像素分布与周围真实釉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电商赵梓杰也遇到过可疑退款,有买家称衣服有污渍,所附图片拍得很清晰,但当赵梓杰要求对方拍一下商品吊牌时,买家很快取消申请。此类疑似AI造假的电商涉及品类多为日用品,商品单价在50元—150元之间。这个区间的退款金额不大,商家往往懒得深究,使得骗子更容易得逞。
据8月11日新华网报道,社交媒体上,从利用AI打造“完美熟龄女性形象”进行“年龄焦虑”营销,到通过情感、养生、颜值等类别教程批量产出吸睛内容,一些人借助AI技术,精心炮制虚假内容误导网友,进而通过电商带货、账号转卖等手段实现流量变现。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伦理,更触犯了法律法规。
AI造假的背后,是复杂的利益链条,AI技术的滥用已形成多维度社会风险链。在信息传播领域,虚假灾情图片通过算法推荐快速渗透社交网络,导致公众认知偏差;在人格权侵害层面,“AI脱衣”服务将女性照片非法处理为不雅图像,暴露技术对隐私的赤裸践踏;在经济犯罪领域,AI生成的“千年秘方传承人”形象配合伪造证书,形成从虚假宣传到贴牌生产的完整诈骗产业链。
遏制AI滥用需技术、法律、伦理协同发力。在制度层面,应加快出台生成式AI服务管理办法,明确科技企业的“守门人”责任,要求其在开发流程中嵌入伦理审查节点。平台需升级内容风控系统,对AI生成内容实施强制性标记,如对合成图片添加不可去除的数字水印。教育领域应推动课程改革,将技术伦理纳入计算机专业必修课,在理工科院校开设“AI与社会治理”通识课程。司法实践中需强化刑法第291条之一的适用,对编造虚假灾情、合成淫秽信息等行为依法从重处罚,近期北京“AI脱衣案”判罚已释放明确司法信号。
技术本身并无善恶属性,但当算法偏见被放大、数据伦理被漠视,AI便可能成为放大人性之恶的放大器。从央视315曝光的AI诈骗到“清朗”专项行动的整治,这场技术治理攻坚战已然打响。唯有将法律的刚性约束、技术的中性校准、伦理的柔性引导编织成网,才能让AI褪去“白手套”的伪装,真正回归服务人类福祉的本质。正如疾驰的列车需要安全带,狂奔的AI技术更需要制度与伦理的双重护航。 (三秦都市报记者 李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