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工作人员在杏林镇龙山村时通物流集散中心分拣包裹。
©摄图网
本报记者 耿杨洋文/图
初秋的渭南市华州区,乡野间满是蓬勃生机:多彩田园与远山相映,采摘园内葡萄缀满枝头,共富工坊里村民干劲十足……
今年以来,华州区以党建为纽带,开展组织联建、村企联营、人才联动、产业联兴、城乡联合“五联”共富行动,蹚出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特色路。
■ 以“联”聚力 筑牢共富根基
“我们有4座大棚、12套设备、72个养殖池,今天刚做完水质检测,晚上就会投放第一批鱼苗。”8月11日,在高塘镇生态渔业养殖基地,负责人方特介绍。
这个让村民期待已久的项目,是华州区“党组织+强村公司”联建模式的具体实践。高塘镇党委牵头对接浙江渔立方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柿村建成高标准生态渔业养殖基地。“项目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还带动周边14个村集体入股分红,共富之路越走越宽。”高塘镇党委书记李永宽说。
同样靠联建激活发展动能的,还有高塘镇南堡村。该村依托毗邻渭华起义纪念馆的优势,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模式,建成“南堡印象”生态农家乐,通过引进第三方机构运营,将旅游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资源。南堡村还发展了空心挂面加工、南堡村竹艺、南堡小芳花馍等产业,形成“红色资源+多元产业”的增收矩阵。
今年以来,华州区持续深化组织联建效能,构建“上下联动、跨域协同”组织体系:建立区委常委党建联系点制度和区级领导抓镇(街道)促村(社区)责任制;将6000余名农村党员嵌入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一线;推动全区109个党组织结对联建,探索“强村+弱村”“龙头企业+合作社”等5类联建模式。2024年,华州区村集体经济年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个,共富根基越筑越牢。
■ 以“才”兴业 激活发展动能
“老邓会种果、懂技术。他园子里的葡萄品种多、口感好,品质也有保障。”在高塘镇圣山村,提起青玉香葡谷旅游采摘园负责人邓联合,村民赞不绝口。
邓联合曾在外经商多年。2017年,他回到高塘镇,打造集种植、垂钓、采摘于一体的旅游采摘园。
“去年采摘季,我们接待游客2万人次,70多名村民实现增收。”邓联合说,明年还要增加5个葡萄新品种,满足游客的更多口味需求。
8月14日,在位于高塘镇魏家塬的渭华现代农业产业园,杏李挂满枝头。“园区种植500亩大樱桃、300亩华州杏李、200亩西梅,并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种植水果5000亩。”渭华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安文博介绍。
安文博是高塘镇人。大学毕业后,他选择返乡创业,如今,已在农业领域深耕20余年。2019年,在“镇党委+公司+集体经济”模式的助力下,渭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目前已成为华州区集种植、仓储、包装和销售于一体的龙头园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邓联合、安文博的“归巢”,是华州区创新人才联动的缩影。近年来,华州区以党建为引领,通过“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培养出一批懂技术、爱农村、善经营的乡土人才。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在外能人、高校毕业生等1259名“四雁”人才化身管理员、技术员、销售员,111名“鸿雁”归村创业就业,形成“人才归雁、产业起飞”的生动局面。
■ 以“业”兴村 走好振兴路
“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赚2000元。”8月11日,杏林镇李庄社区卫生纸加工厂内,工作人员王小艳说着话,手上操作机器的动作不停。
依托交通区位和人力资源优势,杏林镇推进“党委+产业”发展模式,镇党委牵头培育社区工厂,将农村劳动力转化为产业工人,提供稳定岗位1000余个。
李庄社区党总支书记赵莲鹏介绍,目前,3个社区工厂年产值达2000万元,每年可为社区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
产业兴则乡村兴。华州区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产业联兴加速跑,形成高效果蔬、工贸服务加工、乡村旅游、特色干鲜果、山货土特产等五大产业聚集区,并搭建起涵盖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文创教育的三产联动产业体系。
城乡联合让共富之路畅通起来。在杏林镇龙山村时通物流集散中心,货运车、快递车往来穿梭,工人忙着分拣包裹。“我们盘活闲置土地建成物流集散中心。该中心今年4月投入使用,快递业务涵盖华州区10个镇(街道)。”龙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叶振川介绍。
华州区还通过资源下沉、数字赋能、产销对接“三大机制”畅通城乡循环:引进47家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仓储等项目;镇村党组织领办26个红色助农直播间,打造“指尖上的营销队”;建立“村集体+商超+社区”直供模式,与西安、渭南等地的商超签订购销协议。
乡村蝶变满目新。华州广袤的大地上,处处呈现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五联’共富行动,让党组织始终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华州区委书记李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