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从“家门口”到“心里头”的文化浸润

从“家门口”到“心里头”的文化浸润

渭南市委宣传部供稿 2025-08-21 17:35:38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被誉为“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的渭南,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以最贴近大地的方式,用心用情丈量文化为民的深度。

从晨曦微露到夜幕降临,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到公园广场,总有动人的文化图景在渭南呈现:华阴老腔的豪迈嘶吼穿透景区戏台,“一元剧场”的秦腔旋律在上空回荡,社区志愿者耐心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外国友人则沉醉于皮影艺人的精湛技艺……近年来,渭南的文化如春日暖阳,温暖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把老百姓的日子照得亮堂堂,把人心晒得暖洋洋。

“理论宣讲?是不是就是坐着听报告?”在渭南,这事儿早就变了样。

“青言青语”让理论“活”起来。一群平均年龄27岁的年轻人,从“听”的主角变成“讲”的主体,把党的创新理论融进歌声、脱口秀抑或华山戏法的招式里,将理论宣讲从“有声”变为“有感体验”,140余场宣讲使得1.2万人听得入了迷,实现了“要我听”到“我要听”的角色转变。

宣讲员贾博涛在华州区金堆镇金新社区长廊里宣讲

“学习强国”成为市民的“随身课堂”。作为陕西首个实现县级融媒号全覆盖的地市级平台,这里发布了像《小小猕猴桃 铺就致富路》关注产业发展,《大课间花样操》展现校园活力,《一对老年夫妇荡秋千的幸福瞬间》捕捉生活温情等诸多贴近生活、充满地方特色的作品,这些千万级阅读量的作品,通过带着泥土芬芳和烟火气息的文字与镜头,让渭南故事飞向大江南北,传遍长城内外。

渭华起义纪念馆群雕

红色基因在血脉中流淌。渭华起义纪念馆里泛黄的手稿、关中革命纪念馆中斑驳的实物、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铭记的峥嵘岁月,与戏台、课堂上的红色故事相互呼应,让红色基因在渭南代代传承,永不褪色。阿宫腔红色现代戏《红梢林》展示了人民群众支持革命、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让观众备受感召、为之动容;《张富清1948》展现了英雄初心,令人感动莫名;迷胡情景剧《智取华山》,将华山的红色传奇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学第一课《守护那抹中国红》让学生们明白,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就是最美的风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用青年话语讲理论,以红色剧目传基因,从“官方回复”到“家常话”,从“会议室”到“现场课堂”,渭南用群众话讲群众事,用身边事引导身边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渭南的文化活动,总带着一股“黄土地的劲儿”。

一块钱能买到什么?在渭南,这是一场专业秦腔演出的价值刻度。始创于2007年的“一元剧场”,至今仍是渭南老百姓心中的文化“顶流”。作为全国首个文化惠民品牌,“一元剧场” 凭借“政府支持、院团服务、百姓受惠”的创新模式,让专业演出走出剧院,让高雅艺术走进百姓家。

原创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

戏里飘出“黄土味儿”。电视剧《护宝寻踪》里社火鼓点跳动着鲜活民俗,电影《家在黄河边》用黄河岸边人的奋斗群像唱响新时代的征程战歌,广播剧《不穿军装的老兵》让奉献精神声驰千里,长篇纪实文学《行走黄河太华间》成为人们了解渭南的 “窗口”。此外,新编秦腔历史剧《虞姬别霸王》、秦腔现代戏《根据地》、原创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等作品相继问世。这些作品不仅在乡村巡演中让老乡们热泪盈眶,更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从这些戏里,能闻到黄土地的味道。”

让文化清风浸润城乡烟火——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

“文化快递”越送越远。“四进零距”工程如同流动的文化站,戏曲、舞蹈、书画摄影展等活动在广场公园、城镇社区、园区企业、乡村院场轮番上演,1500余场次的活动,让近百万群众在家门口畅享文化盛宴,实现了“每天都是文化日,处处都是演出台”。“四送六进”活动更是丰富多彩,送戏曲、图书、培训、电影,进社区、乡村、校园、景区、企业、商圈,每天都有100余场文化活动在秦东大地同时开展,还有遍布城乡的“农家书屋”、“城市书房”、图书馆等,让文化的光芒照亮了渭南的每一个角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渭南用实际行动谱写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答卷,让群众既做文化受益者,也当文化参与者。

“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得好好守着。”这是渭南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坚定信念。

文物让历史“说话”。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发现,将人类活动印记推至60万年前;澄城县刘家洼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纹饰,为解读先秦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全市建成16家社区博物馆、修缮“露天博物馆”——魏长城华阴段以及列入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97处、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292件(组),都是为古今对话搭建的桥梁。

分享人蔡海鹏向同学们展示“玉猪龙”(复制品)

非遗走出“深闺”。“中华一绝”华州皮影在中亚剧场赢得满堂彩,成为跨越语言障碍的文化使者;合阳提线木偶戏《闹春》,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播到世界舞台;富平土织布以其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国际友人赞不绝口;华阴老腔从黄土高坡到世界舞台,向世界展示了“黄土高坡上的摇滚”的独特魅力。

传承让文化“扎根”。“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爱上皮影、迷胡等传统艺术,培养出一批批“小戏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利用VR技术,为观众带来沉浸式非遗体验;商业广场的60幅彩绘画卷,展示了潼关肉夹馍、澄城水盆羊肉等“了不起”的非遗魅力;青年学子则从渭北剪纸、面塑艺术、提线木偶、华州皮影等非遗技艺中汲取灵感,通过时装动态秀等形式,展现出渭南非遗的开放包容与现代传承。

华阴市岳庙街道卫峪小学内,老腔艺人正在给孩子们授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从考古新发现到非遗活态传承,从文物修缮到创新利用,渭南始终守护着文化的根与魂,注重延续城市文脉、留存历史记忆,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渭南努力向世界递出一张张“鲜活有趣”的文化名片。

丝路架起文明桥梁。当皮影戏的光影在海外网友的屏幕上闪烁,当水盆羊肉的香气通过视频飘向异国他乡,渭南以文化为钥匙,打开了国际认知的大门。《仓颉传说》中剪纸艺术的玲珑心思,洋主播Peter品尝凉皮时的满足表情,都成为渭南文化名片上的生动注脚。“一带一路”推荐官带着柿子香囊、蓝闪蝶标本、富平土织布等特色文化产品沿着古丝路前行,让渭南魅力在亚欧大陆绽放。

向世界讲好渭南故事

用科技圈住国际朋友。中亚农民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农技笔记”,是渭南向世界发出的诚挚邀请。从现代农业技术到特色文化交流,多元课程如纽带般拉近了渭南与国际友人的距离。300名职业农民经过三年的交流培训,不仅传播了农业智慧,更让渭南的开放姿态与友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鲜活亮眼。

丝博会渭南美食展区内,两名外国参展商正在品尝潼关肉夹馍

用温度赢得全球好感。黄河湿地里天鹅展翅的美景刷屏海外社交平台,让渭南“宜居之城”的形象深入人心。“世界你好 我是渭南”系列镜头下的故事,如《凡人微光》中修车师傅的坚守,《乐乐的“天空之城”》中残障创业者的乐观,展现了渭南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渭南这些带着泥土芳香的故事,印证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爬完华山听老腔,这趟值了!”这句游客的感慨,正是渭南文旅融合的生动写照。

“诗与远方”的美丽邂逅。富平中华郡景区,非遗展示馆与游乐场相邻,皮影戏中的忠勇武将成为孩子们攀爬时模仿的对象,旋转木马上的裙裾设计汲取传统艺术的灵感,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华阴将“声震山河”的老腔表演搬进景区,使爬华山、听老腔成为游客的“标配行程”……渭南持续丰富文旅产品,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引得全国游客纷至沓来。“文化”这位最佳导游,正向八方来客展现“黄河华山 家在渭南”的独特魅力。

华山旅游持续升温

“老产业”玩出“新花样”。渭南的印刷包装产业已悄然成为“隐形冠军”——高端凹版印刷机、印刷机械控制系统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在2024 年“一带一路”印刷包装产业发展大会上,500多家企业前来渭南“取经”,24个项目当场签约。今年10月,2025仓颉文化品牌系列活动将在白水精彩亮相,通过学术交流、非遗市集等活动打造渭南“汉字文化精神标识地”IP,让“印象渭南”品牌走向世界。

从“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到“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再到“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又要求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围绕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这一中心环节,指明了一条重点分明、治标治本的破局之道。从老手艺新生到新文化IP培育,从“小作坊”到“产业集群”,渭南用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从不是“过去时”,只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是发展的硬支撑。

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仓颉文化品牌系列活动启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了“七个聚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今天,中共渭南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将审议《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这是渭南在文化建设道路上的又一重大举措。今后,渭南的文化发展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既坚守文化根脉,又不断创新发展,奋力书写一份朴实而又精彩的文化答卷。

最好的传承不是将文化供于庙堂,而是让它流淌在街巷之间、扎根于人心深处。未来的渭南,将继续把文化种进群众心里——毕竟,最好的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老百姓心头的念想,是邻里间的笑语,是代代相传的故事。

(编辑:荆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