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宝鸡市渭滨区构建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格局——社区治理“合伙人”办好群众“心头事”

宝鸡市渭滨区构建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格局——社区治理“合伙人”办好群众“心头事”

陕西日报 2025-08-22 16:27:50
分享到:

8月16日,宝鸡市渭滨区经二路街道经一路社区爱心托管班里,大学生志愿者给孩子们上课。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孙鹏

8月16日,宝鸡市渭滨区经二路街道经一路社区的爱心托管班里,大学生志愿者正带着孩子们做非遗手工、读红色故事。

“社区有很多双职工家庭,暑假孩子没人带。我们便联系了高校的志愿服务队和辖区返乡大学生开设爱心托管班,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经一路社区党委书记赵静介绍,除了辅导作业,爱心托管班还开设了绘画、书法、红色教育、科普等课程。同时,志愿者自编自导了防溺水、防诈骗情景剧,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知识、提高风险意识。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渭滨区辖5个镇、5个街道,小区多、居民多、人员流动大、服务需求强。为破解社区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渭滨区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社区工作者、物业、业委会、辖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共驻共建单位等作用,建立起一支支社区治理“合伙人”队伍,形成各方参与、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

让群众就近享受便捷服务

“大半夜发现家里水管漏了。多亏咱们社区有水电匠,第一时间过来帮我家解决了问题。”渭滨区长岭社区居民金福妹说。

长岭社区原来是国有企业管理的单位型社区,社区内有大量产业技术工人。因此,社区把各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聚起来,形成了以党员“匠人”为骨干,包括水电匠、修鞋匠、理发匠、磨刀匠、代办匠、裁缝匠等在内的“岭里十八匠”服务队伍,以“小切口”精准服务群众。

代办匠李佳经常去社区领“任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送菜送药。“以前总觉得那些事情都是社区工作人员的任务,但是他们一共就那么几个人,很多时候忙不过来。如果人人都能参与进来,发挥专长互相帮助,我们的院子将变得更好。”李佳说。

长岭社区通过党员带动、积分激励等模式,将很多像李佳这样原来的“局外人”转化为“合伙人”,构建起全民参与的互助“生态链”,实现服务效能与治理温度双提升。

宝桥社区“红桥”老兵帮帮团、姜谭路西社区“四千行动”常态化走访机制、经二路街道“581”院落服务合作社……渭滨区很多镇(街道)、社区结合自身居民结构特点,探索形成一批接地气、有实效的特色为民服务品牌,构建起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服务共推的良好局面,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都是相处多年的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有啥事咱都换位思考下,心平气和地说开就好了。”8月18日上午,姜谭路西社区“勤莉调解工作室”里,社区书记陈勤莉正耐心劝解因房间噪声引发纠纷的两户居民。十几分钟后,原本剑拔弩张的两家人都消了气,握手言和。

矛盾纠纷化解,也需要“合伙人”参与。“勤莉调解工作室”创新整合司法干警、公安民警和社区“五老”队伍力量,构建起多方联动的调解体系。此外,工作室与区法院远程视频调解中心实现线上直连,遇到复杂纠纷可即时连线法官提供专业法律指导,让矛盾化解既有温度又有法度。

“作为老住户,社区很多人我都熟悉,退休后我想着发挥余热,为打造和谐社区出点力。”谈及参与调解工作的初衷,“勤莉调解工作室”的“兼职”调解员、老党员韩桂芹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

“勤莉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件,其中重大疑难纠纷260余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因工作成效显著,陈勤莉被司法部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勤莉调解工作室”也荣获全省“枫桥式”人民调解工作室称号。

近年来,渭滨区以强化基层治理为核心,通过健全完善“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居民小区(村民小组)党组织—微网格党小组”四级联动体系,将党组织的组织优势与网格管理的精细化优势精准对接,引导各社区依托网格构建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并充分发挥各机构协调联动作用,实现矛盾不出网格、问题不上交,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确保辖区和谐稳定。

共绘社区治理“同心圆”

“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晚上黑灯瞎火,现在不仅铺了柏油路,还栽了树、安了路灯。”8月10日,桥南街道西宝路社区居民王师傅向记者诉说家门口的变化。

王师傅家门口的路建成时间早,长期缺乏专业管护,道路破损、垃圾堆积,因涉及多方权责,问题一直难以解决。西宝路社区党支部便主动牵头,召开共驻共建联席会议,邀请中国联通宝鸡分公司、西宝路派出所等10余家单位共同商议,通过分段负责、资源整合,经过3个月整治,完成道路硬化绿化,安装路灯20盏。

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前哨”,直面群众诉求却常受职权限制,易陷入“看得见管不了”的困境。渭滨区以破解基层治理协同难题为导向,通过共驻共建联席会议等机制,发挥各单位优势,合力解决社区面临的困难问题。此外,渭滨区探索开展“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创新治理试点,由镇(街道)根据社区治理需求“吹哨”,联动辖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及在职党员等力量主动“报到”,建立完善“一哨一评”机制,形成解决问题闭环机制,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

据介绍,今年以来,渭滨区已有300余家共驻共建单位、5175名在职党员干部、5000余名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各类“合伙人”的作用不断凸显,解决社区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编辑:钟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