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赵丽莉)在青藏高原的广袤大地上,有这样一位研究者,她怀揣着对雪域文明的敬畏与热爱,克服重重困难,深耕于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领域,用专业知识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她就是西安工业大学副教授,天津大学博士后张婧。
从关中平原到世界屋脊:一场义无反顾的奔赴
巍峨群山、洁白云朵、神圣建筑……在张婧心中,藏区有着独特的魅力。而让她义无反顾踏上这片土地的,更在于青藏高原文化的“特殊性”。作为欧亚大陆中心区域,这里融合了西亚、南亚、东亚文化,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对民族和国家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意义重大。
然而,西方文化思维的局限让许多高原文化遗产不被认知,影响了保护与利用。张婧深知,提升中国在青藏高原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解释权和主导权,不仅能增强文化话语权,更能为世界文化传承提供借鉴。带着这份使命感,她告别关中平原,毅然踏上世界屋脊,将对高原的热爱化为报国强国的动力。
挑战重重:在困境中寻找突破
从平原到高原,环境与风俗的巨大差异给张婧带来了诸多考验。高寒、高紫外线、低氧等自然环境,以及不完善的基础设施,都是她必须面对的“日常”。但比起这些,专业研究上的难题更具挑战性。
西藏地区史料文献对聚落建置、营造技艺等记录极度匮乏。为填补空白,张婧走访边境城镇的老年居民和寺院僧人,用口述访谈重现人居单元的空间基因;得知边境居民与印度、尼泊尔等国居民关联密切,她便带团队跨越国界,查阅资料、走访民众。
语言障碍又成了新的拦路虎。边境居民汉语水平有限、藏语方言差异大,多重转译易致信息误读。为此,她每到一个村镇都聘请当地研究人员,保障语义阐释的准确性。“办法总比困难多”,张婧笑着说,亲身体会过高原的艰苦后,她更明白这里的群众需要务实的帮助。
八廓街的新生:让多元文化和谐共鸣
拉萨八廓历史街区,这座吐蕃王朝时期诞生的古老街区,簇拥着大昭寺,聚居着藏、汉、回等多个民族的居民,百余院落见证着多民族的融洽共生,是汉藏文化融合与多民族共同记忆的重要载体。
但街区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商业化与本土文化冲突等发展难题。张婧在“拉萨·八廓历史街区保护传承与更新研究”中提出,要提升居住空间质量、优化业态与布局、调动居民保护积极性。她相信,推动八廓街高质量发展,才能让方言嘈杂声、商贩吆喝声、经轮转动声,共同奏响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乐章。她的保护意见受到“中国西藏网”专题采访,被多家平台转载,引发广泛关注。
初心不改:让文明之花永续绽放
今年,西安工业大学成立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传承研究中心,聚焦遗产保护全链条技术需求。“我可以依托这个中心继续深化研究”,张婧充满期待。她渴望成为援藏队伍的一员,用专业知识让雪域的文明之花,在时光的长河中永恒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