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王佳艺 董天娇 记者 石喻涵)清晨7:40,西安地铁4号线和平门站的通勤人流步履匆匆,而一公里外的东仓门早市已升腾起袅袅烟火。早市,早已超越“买菜做饭”的传统定位,成为连接民生需求与消费增长的重要纽带。从本地人依赖的“菜篮子”到游客追捧的“打卡地”,西安早市正以“热辣滚烫”的活力,为城市经济注入新动能。
东仓门早市:“社区经济微循环”
“五块一份甑糕,现蒸现卖!”“西红柿一块五一斤,味足得很。”8月25日清晨,东仓门早市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与其他早市不同,这里以满足本地居民日常采购为主,蔬菜摊、粮油铺、便民小吃构成了社区经济的“毛细血管”。
“这儿人不多不少,都是老街坊。”摊主王女士一边打包,一边介绍。自家手工制作的水煎包因“家常味”成了招牌,“每天能卖200多个,都是附近居民回头客,比起热闹,咱更求稳当。”她坦言,早市的稳定客流不仅撑起了自家生意。
市场内,提着布袋的老人熟练砍价,上班族打包完菜夹馍匆匆赶路,带孙辈吃早餐的家庭围坐矮桌——这些场景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消费。
“家里面不用屯菜,想吃啥早市上就能买到,解决了我们‘最后一公里’的买菜难题。”居住在下马陵附近的居民闫建国说,“菜品新鲜又便宜。”
小南门早市:“网红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早市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主战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进早市,将这里视为体验慢生活的独特场所。年轻人自发地组成了“早市打卡团”,千里迢迢集结在市集前,拍照、品尝、社交。
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各地早市的攻略已经成为一大热门话题。西安小南门早市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力将“烟火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一锅甑糕要用30斤糯米,蒸7个小时,凌晨3点就得起床备料。”42岁的摊主杨德鹏擦了擦额头的汗,他的甑糕摊前排着20多人的长队。
曾从事餐饮行业的他,靠卖甑糕成了小南门早市的“网红摊主”之一。“以前一天卖50斤糯米就够了,暑期每天得备点,日销售也增加了。”杨德鹏说,游客不仅买甑糕,还会顺带消费周边的胡辣汤、菜盒,带动了整个早市的客流联动。
8月24日清晨,小南门城墙下挤满了举着手机的年轻人。“跟着攻略来的,先拍甑糕,再吃肘子夹馍,买一杯茉莉豆浆,再排队买一个菜盒。”来自武汉的游客张萌手机里有打卡清单,不到一小时就买了4种小吃。
小南门早市地处顺城南巷小南门到含光门段,短短340米汇集了数百个摊位。
“以前都是老街坊来吃,现在多了很多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我们得调整节奏。”经营了22年胡辣汤的摊主马建国笑着说,为了适配游客需求,他特意增加了打包盒供应,“流量来了,生意就得跟着变,这是好事。”
红砖南路早市:“便民+文旅”打造消费新场景
3公里范围汇聚了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不夜城、小寨等多个景点和商圈,因此,红砖南路早市不仅满足本地居民的便民需求,也通过规范化管理吸引了外地游客。
“专门从外地来的,这个油糕好吃,一口咬下去酥脆。”山西游客尤兰说,“就是这种本地人扎堆的地方才地道。”尤兰表示,她不喜欢刻意营造的景点,来早市看当地人是怎么过日子的,才是旅游的意义。
来自杭州的李晓正蹲在水果摊前挑冬枣:“我们那买不到这么新鲜的冬枣,又大又甜才三块钱一斤。”热情的摊主刘师傅热情招呼,“你看这个一半红一半青的,现在吃美得很。太红的放不住,挑圆的,瓷实。”
“今年暑期外地游客比往年增了五成,我们特意延长了公平秤服务时间,还组织摊主学普通话。”早市管理员陈果介绍,市场通过划定经营区域、规范卫生标准,既保障了本地居民的日常采购,又让游客敢消费、愿消费。
从东仓门的“民生基本盘”到小南门的“流量变现”,再到红砖南路的“融合创新”,西安早市的分层发展,折射出城市消费的新趋势。
“早市经济的活力,在于它精准对接了‘刚需消费’和‘体验消费’两大需求。”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表示,对本地人而言,早市是低成本的民生保障;对游客而言,早市是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对商户而言,早市是低门槛的创业载体。三者形成的“消费闭环”,让“烟火气”真正转化为“经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