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乔义平)近年来,咸阳市采取锚定“1 个目标”、强化“2 向联动”、健全“3项机制”、明确“1个核心”、构建“5 维共治”监管举措,即“12315”监管模式,让食用农产品监管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作为”,从“单打独斗”变为“多方协同”,重点食用农产品抽检合格率提升至97.43%。
锚定“零事故”这一目标,守牢安全底线。在泾阳县云阳镇划定标准化种植区,统一投放菜苗、统一水质监测、统一投入品管理。采收前,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各类蔬菜进行全覆盖抽检,对合格产品张贴“承诺达标合格证”标签,从源头上杜绝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强化部门横向联动与区域纵向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建立由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公安等3部门组成的重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联络协调,强化联合检查,今年以来,共查处违法经营不合格食用农产品案件 21起。通过“国家定标、省级统筹、市县主抓、乡镇巡查”层级联动机制,实现“基层发现—市县督办—全域预警”快速纵向响应,确保安全隐患及时消除。
健全风险预警、快速检测、信用评价“3 项机制”,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建立重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平台,实施大数据分析,增强监管针对性。在各大农贸市场、超市设立“快检室”,对消费者购买的食用农产品免费检测,每天对食用农产品进行随机抽检,对不合格产品下架销毁。今年以来,共检测食用农产品 8500余批次,合格率达98%以上。泾阳县对重点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实施信用分级管理,将经营主体分为 A、B、C、D 四个等级。对 A 级主体,在政策扶持、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对 D 级主体,实施重点监管,倒逼生产经营主体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明确“陕生鲜”监管平台这一核心,提升监管效能。充分发挥省市场监管局重点食用农产品追溯管理平台作用,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能追根溯源。消费者通过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清晰了解产品的“来龙去脉”。目前,全市已有 1000余家重点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接入该平台,覆盖率达到 92%以上。
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治、行业自律、技术赋能、公众监督“5 维共治”格局,提升共治水平。兴平市将集贸市场划分为 6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 1名专职监管员,负责日常巡查指导。泾阳县在大型蔬菜种植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由企业高管担任首席质量官,对产品质量负总责,定期向市场监管部门提交质量报告,目前,该县 80%以上的规模种植企业已设立“首席质量官”,企业自查自检覆盖率已达 96%以上。
秦都区成立“食用农产品行业诚信联盟”,11家会员单位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联盟单位每月开展“互查互评”,对违规会员实行“一票否决”并公示。三原县开发面向基层监管人员的移动执法 APP,实现“检查-记录-督办-反馈”全流程线上化。渭城区开通重点食用农产品“你点我检”平台,邀请消费者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抽检全过程,促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