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郭子荻 实习生 梁家恒)开学在即,新书包里装着的不只是文具,还有孩子们对未来校园生活的期待与不安。近日,记者在多个家庭走访时观察到,一年级新生的姓名练习纸上,一笔一画书写的是对校园生活的憧憬,这也是他们入学前的“第一课”。
“我已经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六岁的张浩然举起练习纸,脸上洋溢着自豪。可他的母亲李女士却向记者坦言,自己最担心的不是学习,而是孩子“下课不敢上厕所”这类适应问题。
这样的对话,在无数家庭中回响。随着2025年秋季开学临近,记者通过社区访谈和教育机构调研发现,“幼升小”和“小升初”再次成为家长们的关注焦点。
幼小衔接:习惯比知识更重要
在这段过渡期里,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既享受暑假的最后时光,也在为迎接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转折做准备。“我们每天七点半起床,晚上九点前睡觉。”家住高新区的黄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自己的做法。除了规律作息,她还带孩子提前到未来的小学门口走一走,让孩子熟悉环境。许多受访家长都认为,这样的准备能有效缓解入学焦虑。
记者近日走访多所小学周边的文具店发现,学习用品的准备正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仪式感”。与以往多由家长包办不同,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将选购书包、文具的自主权交给孩子,让他们亲自参与开学前的准备。
“一直就盼着能用上真正的钢笔写字,马上要上小学,这个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即将步入小学的高雨晴在文具店采访时告诉记者。西安市经开第二学校初一11班班主任张李剑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让孩子自主挑选学习用品,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和自主意识,也有助于激发其对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产生积极期待。
至于知识储备,家长们的态度不尽相同。有人担心孩子跟不上进度,在暑假里提前教拼音和算数;也有人更看重生活习惯的培养。西安市某小学班主任王老师告诉记者:“开学第一周不会立刻进入学科教学,而是着重帮助孩子熟悉校园规则和课堂常规。”
小升初挑战:从管教到自主的转变
相比“幼升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小升初”的挑战更为复杂。学业压力、青春期的变化、电子设备的使用,都是家长与孩子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我不再每天盯着他写作业,而是教他用计划本,自主安排时间。”一位家长分享道。家长角色的转变,从“监工”到“教练”,成为不少“小升初”家庭的共同课题。为了帮助孩子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有的家长会提前帮孩子预习;也有家长更倾向于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并通过与老师沟通了解教学要求。
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学生的不适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学习节奏与难度增加,初中课程从3-4门增加到7门,每节课知识密度大幅提高;自主管理要求提升,初中更强调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容易因缺乏规划而手忙脚乱;环境与人际关系需要重新适应,有些孩子会因害怕社交而产生压力。
西安市经开第二学校初一11班班主任张李剑建议新生在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上采取以下策略:学会“思维建构”,比如将语文课文拆解为“通读理解-圈画重点-学科思维导图-完成学习单”四步,避免畏难情绪;善用“错题本”,在数学学科中不仅要抄题,更要标注错误原因,每周花20分钟复盘;主动“请教”,遇到不懂的问题当天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不要堆积。
在这个年龄段,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张李剑老师会通过以下方式引导他们处理人际关系和情绪问题:建立“情绪出口”,在班级设置“悄悄话信箱”,学生在班会课上以案例形式获得回应;开展“社交小课堂”,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解决常见社交问题;依托“贵生一隅”心理空间与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认识青春期情绪特点,提升社交能力;关注“异常信号”,对突然沉默、拒绝社交或成绩大幅下滑的学生主动沟通,必要时联系家长共同疏导。
张李剑老师希望家长在这个阶段配合学校做到“抓重点、不越位”:放手但不撒手,允许孩子自主整理书包、规划作业时间,每天花10分钟询问“今天有什么想分享的”;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帮助孩子总结方法而非施加压力;保持“家校沟通”的温度,遇到问题先了解情况再与老师沟通,定期参加家长会;做好“情绪后盾”,给予孩子情感支持而非简单批评。
电子设备的管理同样不容忽视。记者在采访发现,许多家庭逐渐放宽限制,允许孩子在周末适度使用,每天一小时成为常见的“妥协方案”。
心理过渡:容易被忽视的关键
无论是“幼升小”还是“小升初”,心理适应始终是专家反复强调的重点。记者专门采访了西安市教育心理学会会长尚华。
尚华表示:“幼升小的孩子对新环境既兴奋又不安。他们会发现规则更多了,自由减少了,老师的关注也分散了。这时可能出现焦虑、退缩甚至抗拒上学的行为。”他建议家长提前带孩子熟悉校园,模拟作息,培养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并通过积极的语言帮助孩子建立期待感。
而“小升初”的孩子,则面临科目增加、学习节奏加快、自我认知波动等挑战。尚华指出,家长应帮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培养成长型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并教会他们基本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写日记、与信任的人倾诉等。
一位初二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刚上初中时,我很担心交不到朋友。”新的社交环境与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交织,让孩子们倍感压力。
那么,面对家长自身的焦虑,该如何调节,避免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尚华建议:家长应先觉察和接纳自己的焦虑,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问题;同时做孩子的倾听者,而非过度干预者。家长可以通过运动、聊天、唱歌、瑜伽、冥想等方式缓解情绪,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角色转化,成为孩子的“生活顾问”,而不是“主导者”。
多位专家在采访中强调,真正的起跑线,并不在于孩子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他们是否具备适应新环境的心态和能力。家长应多倾听、少说教,帮助孩子表达对新学期的期待与担忧。
科学准备:营养与健康同样重要
除了心理和学业准备,身体健康也是顺利过渡的基石。记者咨询了国家三级营养师杨睿,她表示开学前一周,家长可逐步调整孩子作息,每天提前15分钟入睡与起床,让生物钟尽快与新学期接轨。
“早餐尤为关键。”杨老师指出,“经过一夜消耗,大脑需要能量补充。”理想早餐应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蔬果,避免高糖食物引起血糖波动。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也有健康重点。杨老师建议,低龄学生要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初中生则应关注视力保护,做到“学习45分钟,远眺10分钟”,并保证每天至少两小时的户外活动。
学生假期作息不规律影响骨骼健康
此外,西安仲德骨科医院关节中心主任张国才指出,学生假期作息不规律会对骨骼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作息紊乱可能导致夜间睡眠不足或质量差,而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深睡眠时分泌,分泌减少会直接影响青少年骨骼生长发育;作息不规律也易导致饮食不按时,错过钙、维生素D等骨骼必需营养素的摄入时机,长期还可能打乱钙磷代谢。”张主任建议家长提前1-2周逐步调整孩子作息,固定睡眠时间并远离电子屏幕,早晨适当晒太阳,有助于调整生物钟并促进维生素D合成。
张国才还分享了学生如何平衡学习、运动与休息的方法,强调动静结合的规律分配。学习时要每45-60分钟起身活动5-10分钟,保证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并搭配合适的柔韧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