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记者获悉,为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更好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和美誉度,推动营商环境工作迈向纵深,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构建了营商环境一品牌、一机制、一平台、一热线“四个一”工作体系。前期印发《陕西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线索调查处理工作机制(试行)》,上线运行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平台和热线。近日又出台《陕西省加快打造“落地快、发展好”营商环境品牌工作方案》,力争通过三年努力,项目落地明显加快,企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品牌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每年10项左右具有陕西特色的典型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至年底
方案以项目落地快、企业发展好为目标,从四方面提出了23项措施。其中明确,精简审批事项流程,促进项目加快落地。主要从发布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清单、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推行用地用林用草联动审批、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提升文物勘探效率、规范中介服务、创新审批服务方式等7方面进一步简流程、提效率,促进项目加快落地。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助推企业发展壮大。持续优化“陕企通”平台功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对新开工民间投资项目予以贷款贴息。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至2025年底,降低企业用工成本。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实施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
落实特殊人才引进工作
优化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尽职免责工作机制和流程。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全面落实中小微企业无缝续贷、无还本续贷政策。推广涉诉企业信息澄清机制及司法信用数据共享共治机制,降低企业因涉诉被停贷、抽贷的风险。
完善企业全流程服务。深入开展进企业、进项目、进高校、解难题、优服务“三进一解一优”活动,搭建企业、高校、金融机构需求对接平台,持续助企纾困解难,激发市场活力。
优化人才服务。落实特殊人才引进工作,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在人才引进落户中的主导作用,由其自主认定企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聚焦重点产业强化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
促进企业技术交流合作。发布《产业链需求清单和技术标准》,支持民营企业围绕产业配套需求、供应链体系需求开展专项对接,搭建民营企业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因地制宜打造“一市一品”
激发市场竞争活力、建设一流特色品牌。因地制宜打造“一市一品”。在省级层面打造“落地快、发展好”营商环境品牌的基础上,支持各市区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企业需求和“小切口”改革基础,创建营商环境“一市一品”,推动落实“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理念。集中宣传推广基层首创的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
优化产业营商环境。支持各市区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集成政府服务、专业服务、要素保障、场景应用、监管服务等,打造产业全链条的特色产业营商环境。加强涉民营企业服务,促进营商环境和民营经济协同联动发展。
拓展园区专业服务。加强园区营商环境建设,完善园区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一批一流园区营商环境品牌。支持园区联手专业服务机构建设高质量孵化器,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联合“链主”企业共同打造产业生态。
建设富有活力的街区。鼓励街镇在监管创新、交通管理、商户和居民协调等方面探索创新,有序发展集市活动、户外餐饮、夜间经济等业态,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和经营主体负担,激活城市烟火气。优化对特色集市、外摆位、疏导点、管控点等街面环境治理,科学制定执法检查方案,调整监管模式和检查频次。
支持创新示范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鼓励省级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勇于先行先试,率先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规范招商引资、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突破。
探索建立“高效办成一件事”特色事项清单。鼓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结合地域特色与行业特点,从企业和群众视角出发,聚焦高频事项,建立特色事项清单并稳步实施。
办事拖沓、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等将通报
成立全省营商环境品牌建设工作专班,统筹推进“落地快、发展好”营商环境品牌建设。依托全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平台,加强对办事拖沓、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等方面典型问题督办和通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一体推进营商环境“小切口”改革和品牌建设重点任务,积极探索创新示范,不断形成新举措、新亮点、新经验。支持西安市、渭南市、延安市、安康市、杨凌示范区等市区在全省营商环境品牌建设中先行先试。
编制陕西省营商环境发展报告,升级建设陕西省营商环境品牌建设示范窗口,评选一批全省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全面展示全省营商环境品牌建设成果。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员表示,下一步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以“落地快、发展好”营商环境品牌为牵引,推动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走深走实。组织召开全省营商环境“四个一”工作现场推进会,安排部署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任务,加大营商环境品牌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公众知晓率,更好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