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打开手机,短视频平台常被一类“神剧”刷屏:《穿越古代被女帝倒追》《大夏第一夫》《我能来回穿梭古代》……标题便透出浓烈的“爽感”诱惑。点开内容,剧情更是套路满满。此类剧集播放量动辄数亿,俨然流量密码。然而,在这些看似“解压”的“电子辣条”背后,输送的“毒素”不容小觑,其对社会风气尤其是青少年价值观的侵蚀,危害深远。
大量爽剧渲染主角成功,高度依赖“金手指”:穿越者的先知先觉、系统赋予的超能力、空洞的“嘴炮”忽悠或纯粹撞大运。脚踏实地学习、积累、奋斗的路径被彻底边缘化。这传递出极其危险的信号:努力?过程漫长而艰辛!不如坐等“天降馅饼”或投机取巧。这与“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长此以往,年轻受众极易滋生“读书无用论”,质疑奋斗的价值。
部分剧集将“三妻四妾”奉为男性成功的标配与炫耀资本。《XX第一夫》中主角发达后广纳妻妾,《穿越之XX宠妃》则视后宫为战利品。女性角色普遍沦为“花瓶”或“工具人”,其存在仅为衬托男主魅力、供其“征服”。在倡导“男女平等”的今天,此类情节公然宣扬封建糟粕,赤裸裸地物化女性。这不仅是对现代文明的背离,更将扭曲年轻一代对情感与婚姻的认知:成功男人就该拥有众多女性?尊重与平等?不值一提!
为满足主角“开挂”的爽感,历史背景与事实常被肆意篡改或无视。有的剧中,主角以现代商业模式在古代玩转股市、推行连锁加盟,完全脱离古代社会的经济土壤与发展阶段。有的历史情节、历史人物被粗暴简化为主角个人秀的“舞台”“局中人”,复杂的社会进程被消解。长期浸淫其中,年轻人对真实历史的敬畏感将荡然无存,甚至产生“历史可随意涂抹”的错误认知。
部分剧集披着“崇尚知识”的外衣,实则鼓吹不劳而获。主角穿越后,仅靠背诵义务教育阶段的李白、杜甫名句或苏轼、辛弃疾词作,便瞬间惊艳四座,被封为“文曲星下凡”。剧中主角腹中空空,全凭窃取古人智慧,便赢得才女倾心、帝王器重。这绝非崇尚学识,而是赤裸裸地鼓励“知识盗窃”与“虚荣欺诈”!主角对剽窃行为毫无愧意,反以为荣,享受追捧。其潜台词令人不寒而栗——真才实学不重要,擅“偷”能“装”即可成功?这对正在求知塑形的青少年,毒害尤甚!
更有甚者,有些剧集刻意打造“冲突流水线”,批量制造“恶人”,撕裂社会信任,这才是爽剧最隐蔽、最恶毒的“剧毒”——它已形成一套工业化“冲突模板”,系统性、脸谱化地丑化特定群体,以此作为廉价“爽点”来源。其本质是:批量生产“恶”的符号,刻意煽动对立,瓦解社会信任基石。
有的将亲密关系妖魔化:“恶毒婆婆”“贪婪兄弟”“背叛闺蜜”等成为标准配置。他们被剥离人性复杂面,沦为纯粹推动剧情冲突的“反派工具”,严重扭曲亲情、友情认知。
有的将职业群体污名化:职业道德与人性被肆意践踏。例如:医生全力救治反遭患者诬陷,有能力者帮助四邻反遭村民攻击——等等这些情节将患者等弱势群体污名化为“白眼狼”。这种刻意、片面的丑化,罔顾现实主流,精准挑动医患、师生等敏感对立,破坏职业信任根基。
有的将社会群体标签化:“反派同学”“无知村民”“势力同事”成为恶人;特定地域/阶层人群被刻板歧视。角色沦为扁平标签,剥夺真实人性。
其最深远的危害,在于持续侵蚀社会善意、理解与共情,撕裂和谐共存的基础,沦为制造社会戾气的“催化剂”。
此类短剧,如同“精神辣条”佐以“地沟油”——刺激感官却剧毒无营养。其核心只追求一时的廉价“爽感”,充斥感官刺激、物质欲望、低级趣味、扭曲人性与煽动的对立。长期浸泡在这锅“电子毒汤”中,我们不禁要问,谁还愿意静心阅读、深度思考、追求精神富足?心智日益怠惰,精神世界终将沦为贫瘠而充满戾气的荒原。
当“爽剧”成“毒剧”,成为认知、影响社会的巨大负能量,批判之余,治理刻不容缓。平台方,请扛起如山的社会责任,严堵“投毒”之门!创作者,请守护良知底线,莫为流量泯灭人性之光!文化部门、网络监管部门应严把审查关,筑起正确价值观的防火墙!而我们每一位观众,请保持清醒,提升“免疫力”,共同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莫让“爽剧”沦为撕裂社会、毒害未来的凶器! (作者: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