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张自忠:尽忠报国 浩气长存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张自忠:尽忠报国 浩气长存

新华网 2025-09-02 19:34:59
分享到:

这是位于北京市自忠小学内的张自忠雕像(8月6日摄,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新华社重庆9月2日电 题:张自忠:尽忠报国 浩气长存

新华社记者周文冲

他在战斗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十万民众护送灵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送挽词;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的道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就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

在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梅花山下、双柏路516号的张自忠烈士陵园,张自忠将军雕像巍然耸立。陵园门牌号选用与将军殉国日期5月16日相同的数字。沿石阶而上,张自忠将军墓坐落于苍松翠柏间,墓前为爱国将领冯玉祥题写的“张上将自忠之墓”碑。抚碑追思,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烽火岁月。

张自忠,字荩忱,1891年生于山东临清。1911年他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秘密加入同盟会,投身民主革命运动。他曾随冯玉祥西北军参加北伐,后任第29军喜峰口前线总指挥,奋勇击退进犯长城日军。

卢沟桥事变后,张自忠先后任第59军军长、第33集团军总司令。他一战淝水,再战临沂,三战徐州,四战随枣,所向披靡。日军进犯台儿庄之时,张自忠率军增援,为台儿庄大捷赢得了时间。

1940年5月,枣宜会战打响,张自忠率部与日军决战,在战前写信告谕官兵“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5月15日拂晓,张自忠率官兵在湖北宜城附近截击日军。16日,日方援军5000余人赶到,张自忠和官兵被包围。激烈战斗中,张自忠多处受伤,部下多次劝他撤退,均被坚决拒绝。

鲜血染红了张自忠的军装,他对副官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遂壮烈殉国,时年49岁。

张自忠牺牲的消息传来,全国悲悼。5月23日,他的灵柩由十万民众护送,在宜昌上船,送到重庆。国民政府在重庆为其举行国葬,葬于北碚梅花山。

1940年8月6日,延安《新中华报》发表社论《悼张自忠将军》,称赞张自忠“抗战之功极大,今并以身殉国,将其最后一滴血,献给了抗战,既成功又成仁,的确配称为炎黄的优秀子孙,模范的民族革命军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8月15日,延安各界人士1000余人为张自忠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送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挽词。

新中国成立后,民政部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张自忠烈士墓扩建为张自忠烈士陵园。2009年,张自忠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近年来,重庆持续加强对张自忠烈士陵园的管理保护,传承张自忠将军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2024年底,陵园内的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展陈升级,展出革命烈士证明书、张自忠将军油画等展品。北碚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黎德安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每年参观者达6万人次,“有的参观者拿着中国战机、军舰的照片到墓前祭奠将军,以慰忠魂”。

在张自忠烈士陵园旁的梅花山小学,一代代学生听着将军的故事长大。24岁的北碚人杨川从小家住陵园附近,在梅花山小学就读,上大学后参军报国,退伍后回到家乡工作。“现在陵园比过去维护得更好。每每路过梅花山,奋进的力量便会油然而生。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我会一直努力工作,为人民服务。”他说。

(编辑:荆学慧 见习编辑 薛璐)

(责编:张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