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洛 /正文

千年“银丝”织就共富新篇

2025年09月08日 19:54:08 来源:商洛日报


  凌晨,山阳县银花镇已悄然苏醒。千百副挂面架次第排开,如竖琴般立于庭院之中。老师傅们指尖翻飞,将一道道洁白光韧的面丝送入微凉的晨风之中。这一延续了千年的非遗技艺,正从一家一户的“致富银线”,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随着健康饮食理念兴起,手工挂面作为“无添加、纯手工”的传统主食,正迎来消费升级的“黄金期”。银花手工挂面凭借“中空外直、细滑爽口”的独特口感,既满足了大众“日常餐桌”需求,又成为节庆馈赠的“文化伴手礼”,每年农历腊月,全镇日销量超20吨,仍供不应求,“一批未干一批售罄”成为常态。
  千年技艺焕新生 龙头带动振兴路
  源自汉光武帝时期的银花手工挂面,凭借“十八道工序、十六个小时”的古法匠心,从“农户自食”的家庭副业成长为“联农带富”的支柱产业,从千年非遗蜕变为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的致富产业。
  其具有独特的“四低四高”优势——成本低收益高、周期短见效快、门槛低包容强、区位优交通畅,让这副挂面架成为带动800多户农户增收的“共富金桥”。截至目前,全镇已形成“产业园+7家龙头企业(合作社)+122家庭院作坊”的集群格局,年产挂面3000多吨,产品销往陕南、关中及湖北等地。
  值得关注的是其“带富效能”。该镇创新设立手工挂面产业联合党总支,聚合7个村(社区)党支部,联动4家企业(合作社),建立“支部+企业+党员+能人+农户”融合模式,精心培养生产技术骨干130多名,多方筹措为300多户农户配齐挂面架、和面机等专业设备,稳定吸纳127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助力100多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累计带动800多户参与生产,其中脱贫户占比60%。
  更值得期待的是其“文化附加值”,2023年银花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镇”,为“挂面+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让“吃挂面”向“品文化”延伸,让千年银丝在新时代飘出更加浓郁的馨香。
  产业欣欣向荣 隐忧不容忽视
  “订单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超过30吨,但我们全力生产也只能做出20吨,只能限量销售。”一位合作社负责人道出了产业发展的首要瓶颈——季节性产能困局。古法工艺要求气温低于10℃、湿度适宜,导致全年仅有冬季不足5个月的可生产期,形成了“冬忙夏闲、一季产三季等”的被动局面。
  与此同时,以散户为主的生产模式(占产量70%),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简化工艺、以次充好的产品,冲击了正规市场。尽管龙头企业“天栋缘”的精品挂面可售至1公斤24元,但少数劣质产品每公斤仅卖10元,产业良性发展受到冲击。
  此外,品牌建设滞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同样突出。全镇500多户生产者中,绝大多数仍处于“无商标、无包装、无认证”的状态,产品附加值低,文化价值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溢价。
  五项措施破局 勾勒发展新蓝图
  面对挑战,银花镇正以“全产业链思维”重构产业生态,通过“规划引领、科技赋能、文化铸魂、品牌强基、联农带富”五大举措,全力推动“小挂面”向“大产业”跨越。
  科技赋能,破解“看天吃饭”魔咒。计划在产业园建设恒温恒湿标准化车间,通过精准控温控湿,将有效生产期从4个月延长至10个月,预计产能可提升150%。同时,推广半机械化设备,培育专用小麦品种,从根源上降本增效。
  文化铸魂,打造深度体验IP。深度挖掘“东汉贡面”历史,打造“挂面非遗文创街区”,再现“千架垂丝”的震撼街景,并计划在重阳节举办“中国手工挂面艺术节”,打造“九九重阳·长长久久”文化IP,让吃挂面成为品文化的仪式感。
  品牌矩阵,提升价值识别度。核心举措是注册“银花空心手工挂面”地理标志商标,实行统一包装标准。同时,支持企业创建高端子品牌,构建“1个区域公用品牌+N个企业产品品牌”的矩阵,打通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
  三产融合,延伸产业价值。规划构建“一核双驱三带”空间格局,沿银花河、国道和高铁连线,发展“挂面+观光”“挂面+物流”“挂面+研学”新业态,推动产业从“单打独斗”向“集群腾飞”转型。
  创新机制,联农带农共富裕。建立“订单保底+溢价分红”机制,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保底收购,保障农户收益。设立“共富基金”,鼓励农户入股分红,并创造三产岗位优先吸纳脱贫户就业,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我们的目标是让千年非遗焕发新生,让‘小挂面’真正成为‘共富线’。”银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我们有信心推动银花手工挂面产业迈向亿元产值,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工程。”
  缕缕面香,不仅牵动着游子的乡愁,更编织着银花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条跨越千年的“银线”,正在新时代织就一幅产业兴、农民富、文化传承的壮丽图景。

来源:商洛日报 【编辑:李嘉诚(见习)】 【责编:荆学慧】
秦闻客户端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举报邮箱:shxiwxb@126.com     陕西舆论环境违规线索举报:029-8224311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03    陕ICP备05001925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

新闻热线:029-82244483    邮箱:sanqincom@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

中国互联网辟谣平台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