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三日,科研人员在榆林的地面选育基地,记录观察“米谷”系列品种的生长情况。 受访者供图
9月3日,在西藏自治区错那市觉拉乡高原航天牧草试验种植基地,牧民边巴扎西看着试验田里长势喜人的“太空牧草”,满含期待地说:“有了‘太空牧草’,我们的牛羊就不怕冬天没草吃了!”
2024年,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批试验种植的“太空牧草”在错那市顺利过了冬。今年5月31日,第二批200亩“太空牧草”种植试验开启。
除此之外,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通过国际科技合作,积极推动陕西航天农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在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面选育基地,研究人员介绍,这里每一份从太空返回的种子都要经历至少3年到4年的地面选育,才能最终确定是否具备推广价值。
“航天育种不是简单的‘让种子去太空旅游’,而是在微重力等极端环境下,利用宇宙射线诱导种子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从而快速培育出抗逆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郭锐解释,通过层层筛选的“天选之种”从太空“出差”返航,只是完成了航天育种“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之后,它们还要经过严格的地面选育和品种鉴定,才能成为合格的“太空种子”。
“这种经过八代选育的谷子品种,亩产可达320公斤以上,比传统品种增产近三成,已在陕西北部等地区推广种植超15万亩。”郭锐介绍,从2020年搭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升空,到2024年被大规模推广,“米谷”系列品种已选育成功。这得益于该中心推行的“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模式。目前,该中心已经把600多份植物材料送上太空,选育出2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并通过在全国各地建立农业产业园、示范园,让航天农业技术扎根田间。
今年4月,一批搭乘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升空的高原特色作物种子,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完成交接,进入地面选育阶段。3年到4年间,科研人员将有望从它们中选育出我国第一代“太空青稞”。
“此次任务首次系统性搭载了青藏高原作物种子,标志着我国航天育种从平原向极地生态的纵深拓展。”郭锐介绍,“这些突破不仅拓展了农业生产的地理边界,还为航天农业‘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经验。毕竟在全球范围内,高海拔、严寒、强紫外线等极端环境下的农业发展,始终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所长达娃桑珠说:“山南是西藏青稞主产区,但传统育种周期长、突破难。我们期待通过这次地面选育,培育出更耐寒、更高产、更优质的新品种,助力农民、牧民增收。”
“航天农业不是单一技术的应用,而是从耕种管收到储运销的全链条技术革新。”西安中加卫星通信产业园主任袁国骏在智慧农业监控中心指着大屏幕上的卫星遥感图像告诉记者,“航天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最尖端的科技融合,集成了高空探测火箭、农业无人机、卫星遥感、北斗精准定位、航天育种、物联网及大数据分析等顶尖技术,通过‘天空地一体化’数据联动与智能决策,推动现代智慧农业建设。”
这种“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新模式正在各地开花结果。在甘肃天水的航天育种“航小苏”选育与示范推广基地,无人机按照预设航线进行植保作业。地面传感器收集的土壤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经过国家超算中心分析,生成个性化的种植方案。“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数据。航天农业技术让‘老把式’变成了新农人。”基地技术人员徐伟君说。
全链条的产业优势,为陕西航天农业“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陕西已形成从太空诱变、地面选育、种子生产到产品加工、电商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郭锐介绍,以“米谷”系列为例,除了提供优质种子,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联合当地企业开发了小米粥、米糠油等深加工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带动产业链价值大大提升。“这种‘种子+技术+品牌’的打包输出模式,正在成为陕西航天农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他表示。
在今年7月召开的第三届全球食品饮料论坛上,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留坝县选育的西洋参、黄精、淫羊藿等中草药“太空种子”,吸引了众多国际客商的目光。
陕西航天农业已开始在中亚地区布局。从2015年葱兰、荷兰菊等一批耐寒、抗旱的太空花卉种子被撒在了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土地上,到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西安中加卫星通信产业园、伊朗大学、印度理工大学等先后签订合作备忘录,陕西航天农业正昂首阔步“走出去”。
更深远的合作正在酝酿。在8月27日召开的航天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座谈会上,陕西与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达成共识,将联合搭建航天农业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根据规划,陕西将向合作伙伴提供全套的航天育种技术方案,包括种子诱变、地面选育、种植管理等核心技术,以及智能农业装备和大数据管理系统。
“我们不仅要送种子,还要送技术、送标准。”郭锐介绍,“通过多种合作渠道,让中国的航天农业技术惠及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