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赵世超 板凳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赵世超 板凳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

群众新闻网 2025-09-11 08:24:39
分享到: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赵世超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长安不仅是周秦汉唐故城,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不久前,在陕西师范大学曲江讲坛,年近耄耋的历史文化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赵世超与青年学子共话长安。

赵世超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带领大家从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走近长安的悠悠历史,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变迁、社会形态演进变化。

今年是赵世超扎根陕西师范大学的第38年。青丝生华发,他将年华和汗水奉献给这片热土,求索历史研究新境界,迈出办学治校新步伐,孕育满园桃李茂天下。

执卷问学求真知

1946年10月出生于河南南阳的赵世超,自幼酷爱读书作文,对历史尤感兴趣。1965年,赵世超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后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底,在老师指导下,他完成23万字的博士论文《周代国野制度研究》,在学术界影响广泛。

以《周代国野制度研究》所阐发的古史观为基础,赵世超早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周代制度及早期国家的统治模式等方面,后来逐步扩展至先秦两汉思想史、文化史等领域。近年来,他对先秦服制、古代等级制度的起源、引礼入法等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与诠释,走出了一条从制度到思想的研究之路,引起了先秦史学界的广泛关注。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卢中阳曾是赵世超的学生。在他的印象中,老师是一位兼具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的知识分子,从不做困守书斋的学问,研究选题始终锚定学术发展与现实关切,从历史中探寻真相,为国家重大议题提供启示与思路。

“先生学术有体系。他系统重构国野制度与指定服役制度两大学术体系,并打通‘制度’与‘文化’壁垒,建构起以原始巫术为内核的文化阐释框架。先生研究有坚守。他的著述以穷尽材料为根基,从逐字摘录的研究卡片,到系统梳理的资料长编,再到反复推敲的文字定稿,耗时往往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卢中阳说。

关于早期国家的统治模式,赵世超先后发表了《西周不存在井田制》《巡守制度试探》《指定服役制度略述》等作品,进一步阐释了指定服役制度的内涵,提出指定服役制度是早期国家的基本制度,并从《诗经》《楚辞》入手,较早地引入民俗学、文化研究的方法探究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起源与变迁,在思想文化史领域不断探索,特别注重对科学、法治、公平等重大问题的探究与反思。

孜孜不倦育人才

1988年,赵世超来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先后担任历史系副主任、主任。

半生治学,学思无尽。“认定自己的学术方向,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赵世超经常这样说。他以古为镜、古为今用,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先后出版了《周代国野制度研究》《中西早期历史比较研究》《历史人物评传选》《春秋史谭》《浴日御日与铸鼎象物研究》《瓦缶集》等多部学术著作,传承灿烂历史文明,自成一家之言。

1994年至2004年,赵世超担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学校发展上。“要想让一个大学办好,首先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赵世超说。

赵世超提出了20字教师队伍建设方针——“大力引进、积极培养、确保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学校上下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人干事业、让人能干成事的良好氛围,促进人才成长。

为适应西部大开发、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从根本上改善办学条件,2000年,赵世超率领学校领导班子在西安市长安区开工兴建长安校区。如今,长安校区已成为学校主校区,承载着新时代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光荣与梦想。

从来到陕西师范大学的那一刻起,赵世超便将个人荣辱与学校兴衰紧密相连。担任校长期间,他更是为学校的腾飞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就像他常常说的,“要像坚定不移的胡杨那样坚持、坚持、再坚持”。

赵世超曾担任陕西省社科联主席,现为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他提出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相互弥补、相得益彰的工作思路,为陕西从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迈进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到陕西师范大学将近40年,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更热爱师大人。我愿意为学校贡献我的力量,让师大的明天更加美好。”去年12月初,站上学校第二届“西部红烛两代师表奖”颁奖台,赵世超动情地说。

躬身垂范立师魂

“我的本职是教师。”这是赵世超常说的话。

多年来,赵世超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过中国古代史、先秦史、《左传》选读、中国古代经济史、先秦思想史、西周史等多门课程。他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无论课堂讲授还是讨论交流,都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也得到同行的交口称赞。

“先生育人有方法。他批改学生论文从不留情,大到学术观点的偏差,小到文字标点的误用,均逐一指出;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耐心引导思路,真正做到严中有爱。”卢中阳说。

“教师不要做那些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没有自己创见的低层次重复,要瞄准有学术价值的选题,啃硬骨头,见他人之未见,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在赵世超看来,教学与科研正如鸟之双翼、船之双桨,要相互促进、协调,共同提高。

担任校长期间,赵世超仍站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在中国古代史研究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

“对以培养未来教师为主要任务的师范大学来说,本科教学状况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师资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他认为,名师走上讲台给本科生讲基础课,绝不仅仅是一种姿态,还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举措。在他的带动下,陕西师范大学名师上讲台蔚然成风。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白嘉慧曾在学习生活中接触过赵世超。“赵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平易近人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白嘉慧说,“2020年学校第四届‘念海史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上,赵老师担任评审专家,我提交的论文有幸得到他的点评。”

“赵老师一方面肯定了论文中的创新之处,另一方面也语重心长地提醒我,学术写作务必重视学术史的梳理,要在充分掌握和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辩证思考与创新。”白嘉慧说,“这番话对当时刚刚踏足学术写作的我意义深远。赵老师的话让我意识到做学术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一砖一瓦地打好地基,不然研究成果很可能成为‘空中楼阁’。赵老师超凡的学术洞察力和提携后学的热忱,使我受益匪浅。”

(编辑:薛璐(见习))

(责编:荆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