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冥有鱼
两广地区盛产乌榄和黄榄。乌榄与黄榄不同,黄榄可直接生吃,味酸,吃完后还会有一股浓浓的余甘。黄榄适合做成各色零食小吃:酸腌黄榄、甘草竹盐黄榄、九制黄榄……味道鲜香可口,清爽怡人。
但是,乌榄就不一样,其皮厚,肉质粗糙,且味涩、苦,不宜生吃,也无法拿来腌酸或甜渍,最佳吃法就是做成榄角。所谓榄角,是因其切开后形状酷似三角形,故名榄角。这种吃法早在北魏时期就有了,如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有明确记载:“将鲜乌榄焯水,切段做成榄豉(即榄角)为菜,榄仁为饼及肴菜配料佳品。”到了后来,《开宝本草》与《图经本草》等典籍中也都有相关记载,可知榄角的吃法历史悠久。
然而,乌榄营养价值要比黄榄高得多,其富含维生素C和钙,对儿童骨骼发育大有裨益,此外还有生津止渴、开胃消食、舒筋活络、祛风湿、治骨鲠等功效,如若小孩发育不佳或胃口不好,每天一小碟榄角即可解决。
儿时我就特爱吃榄角,而制作榄角也极其简单。从树上摘来新鲜乌榄,用清水洗净后烧一锅开水,水开后熄火,将乌榄悉数倒进去浸泡五分钟捞起,用冷水冲洗一遍,使乌榄肉质在冷热交织中变得紧实可口。冲洗好后用美工刀从中间部位轻划一圈,双手捏着两边果肉,“噗”的一声,乌榄肉与乌榄核轻松分离。
当全部乌榄处理好后,放入适量食盐搅拌均匀,搅拌时需格外小心,动作不能太大,力度不能太重,否则就会变成乌榄酱,那样很影响口感。搅拌好后盖上盖子腌制约半小时即可食用。夏秋时节,天气炎热,加之那时物资匮乏,生活拮据,饮食方面很少有大鱼大肉,乡下人家基本家家户户都在早晨起床后熬一锅白粥,一天下来就着榄角食用,很开胃。那时,毫不夸张地说,我一顿能吃三四海碗的粥呢!
榄角核的果仁其实也很美味。只是太小,且因为榄角核非常滑硬,处理起来难度大,所以大人们都将这事交给我们这些小孩子。首先拿来一把锋利的菜刀,且菜刀的刀刃要厚,薄了一刀砍下,菜刀的刀刃马上就会出现一个大豁口,这样一来,这把菜刀也就废了。其次,在砍榄角核时得用一块耐砍的木头,在木头中间部位轻轻挖出一个两三毫米的小凹槽,确保榄角核放上去用刀砍的时候不会弹飞,否则也是徒劳。当将榄角核砍成两半,露出耳勺大小的果仁时,还得用牙签轻轻将其挑出来,其力道也一定要控制得当,否则果仁断在里面也只能“望仁兴叹”了。
一篮子约五六斤的榄角核可以够我们这些小孩子整整地挖上两三天了,所以,小时候挖榄角仁成了我们的一项“游戏”,也成了我整个童年里最难忘最有趣最温暖的记忆。当果仁全部挖出来后,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榄角仁饼,这种饼味道极香。那时候,我母亲就非常爱做榄角仁饼,而我也常常会拿着榄角仁饼去找邻居的小伙伴们每人分一点,然后围坐在一起一边吃一边谈天说地,那场景真是妙不可言。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我已人到中年,每每想起那可口的榄角,漂泊异乡的我心头总免不了又添了几缕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