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暄
在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铜斗山如沉默老者,俯瞰着静卧于山褶中的四兴村(原名刘家堡)。村口百年老槐枝干遒劲,青石板路映着时光痕迹,北城门楣“福迓斗山”四字,既刻着村落的农耕韵律,更藏着跨越400余年的文化瑰宝——刘家堡八阵鼓。
刘家堡八阵鼓的血脉,一头连着古代军事操练,一头系着乡土民俗传承。据《蒲城县志》记载,明代大将常遇春率部在渭北屯垦,军户战时从戎、闲时务农,以锣鼓模拟战鼓、借队列传递指令,成为八阵鼓雏形。清末刘克旺,用八枚铜钱推演八门阵法,十余年间将“铜钱阵法”与秧歌步法、社火鼓点融合,首创“锣鼓随阵变、阵随鼓点走”的表演体系,明确“敲鼓边摆阵、击鼓面进攻、打镲变阵、打铙破阵”的规则,让其从队列操练蜕变为兼具故事性与艺术性的民间舞蹈。此后八阵鼓代代相传,曾有“铜斗山下一阵鼓,关中百里闻其名”的俗语,道尽它在西安、咸阳等地演出的盛况。
对刘家堡人而言,八阵鼓不是单纯的舞台艺术,而是融入衣食住行的生活仪式,是连接乡愁的精神纽带。每年正月十五社火,腊月初便热闹起来,鼓队先敲“开篇鼓”,再沿村巡游——开阔处演“摆四花”,过戏台用“扭门卷”暖场,晒谷场还会与邻村“比阵”,鼓点不相让,认输后共吃热饸饹,满是烟火气。
70岁的刘老汉教孙儿敲鼓时,总把孩子的小手包在自己掌心。他指节粗大、老茧发亮,是握锄头与鼓槌的印记;孙儿手掌软嫩,总找不准鼓点。“听着心跳敲,鼓点就稳了”,老槐树影移间,慌乱的“咚咚”声成了整齐的“咚咚锵”。
除社火外,八阵鼓还活跃在庙会、婚嫁、寿宴等场景。外出打工的青年请鼓队录视频,屏幕里老人们敲鼓喊“娃们在外好好的”,总能让远方游子红了眼——这锣鼓声里,裹着最浓的乡愁。
农闲时,青石板路上师徒相传、父子相授,村民农忙扛锄头、农闲拿鼓槌,八阵鼓早已成了村风民风的一部分,锣鼓声便是刘家堡最深的记忆。
十几年前,刘家堡青壮年外出务工,八阵鼓险些消逝。最后一位会完整演绎“燕子队”的老艺人病重时攥着村支书的手说:“这鼓,可不能停啊!”这句话成了“军令状”,拉开了八阵鼓“重生”的序幕。
如今,八阵鼓已从“村落记忆”变为铜川“文化名片”,游客来踩青石板、学秧歌步,传习基地里老人们教阵形、年轻人拍视频、孩子们追鼓槌,“福迓斗山”门楣下,生机重现。
站在铜斗山半山腰,刘家堡的锣鼓声常飘向云端。这声音里,有军阵的雄浑,有民俗的鲜活,有老城岁月的厚重,更有新时代非遗传承的蓬勃。八阵鼓如村口老槐,根系扎在铜斗山的土壤与记忆里,枝叶却向远方伸展——守得住“铜钱摆阵”的古老智慧,也跟得上时代步伐,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锣鼓声里,生生不息。铜斗山依旧巍峨,看着鼓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看着孩子们长成新一代传承人,让非遗的回响,在山间、在血脉里,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