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洋县:移风易俗“三部曲”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

洋县:移风易俗“三部曲”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 2025-09-17 10:43:32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陈慧琳)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洋县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全县范围创新实施“374文明提升工程”,通过“机制保障、载体赋能、宣传聚力”三点发力,破解农村地区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2024年以来劝导简办红白事400余场、节约群众开支超1000万元,培育县级以上文明家庭70户,累计培育“十星级文明示范户”2.5万余户,有效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内生动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自2020年起,洋县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创新实施“374文明提升工程”,强化县、镇、村“三级联动”,开展主流价值培育、移风易俗深化、乡村治理促进、文化惠民浸润、优秀家风引领、家长素养提升、人居环境整治“七大行动”,定期进行“四季评议”,逐步实现移风易俗制度化、常态化、生活化开展,推动群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践行”,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遏制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为乡村全面振兴凝聚文明之力。

机制保障 谱写基层治理新乐章

依托“374文明提升工程”三级联动机制,构建权责清晰、执行有力的制度体系,为移风易俗定规矩、划底线。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凝聚“攻坚”合力。成立全县“374文明提升工程”领导小组,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拓展行动,制定《推进移风易俗促进文明乡风的措施清单》,印发《洋县整治“大锅饭”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领域突出问题实施方案》,切实明确分工、细化措施、夯实责任。走访听取540余名群众代表意见,出台《洋县婚丧嫁娶改革指导意见》,制定民俗流程、宴席规模、礼金限额等合民意、能落地的量化意见。二是完善村规民约,树牢文明“标尺”。指导全县287个村(社区)按“正向激励、反向约束”原则修订村规民约,将婚丧标准、环境整治、孝老爱亲等细化为浅显易懂、能操作、可执行的条款,配套与“真金白银”挂钩的奖惩机制,通过广场悬挂、手册入户、会议宣讲等方式开展宣传解读,群众知晓率超95%。多数村(社区)将村规民约制成宣传画贴至每户,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村民对标对表自我约束言行。三是发挥“四会”作用,激活自治动能。建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四会”组织,推选吸纳老党员、退休干部、致富能手、乡贤能人加入。修订《红白理事会操作指南》《道德评议会积分管理办法》,创新推行提前摸排信息、提前宣传政策、提前拟订方案,介入宴席筹备、介入礼金登记“三提前两介入”工作法。2024年以来,累计劝导简办红白事400余场,节约开支超1000万元。

载体赋能 奏响移风易俗主旋律

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载体,切实让群众成为文明提升工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让文明新风有落点、能扎根。一是涵养家风家训,厚植文明根基。开展优秀家风引领行动,以“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为主题,举办家风家训评比大赛、翰墨传家风等活动,征集优秀家训1200余条,编印《好家风故事汇》《家长必读书》2000册,打造主题广场、文化墙8处,赠写家训4000余幅,悬挂家训牌匾2400余个。将家风建设纳入“文明家庭”评选,2024年评选县级以上文明家庭70户,李宝明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二是实施四季评议,发挥榜样力量。将“四季评议”作为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抓手,以村(社区)为单元,落实“一户一表”,按照“小组打分、代表评议、村内公示”的步骤,每季度根据积分评选“十星级文明示范户”并颁发荣誉牌。评选结果与善行义举榜更新、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和村集体经济分红挂钩,树牢“有德者有得”的鲜明导向。近年来累计评选“十星级文明示范户”2.5万余户,群众主动践行文明行为的意识显著提升。三是推行易俗会,打造实践样本。将“鹮乡易俗会”作为推进移风易俗重要载体,借助婚丧嫁娶人员聚集契机,展示规范操办流程,引导群众摒弃大操大办陈规陋习。倡导婚事新办,举办“连理会”340余场次,规范婚礼“晒幸福、传家风、谈变化、送祝福、立志向”五步流程。倡导丧事简办,举办“追思会”170余场次,通过亲友追思、红白理事会评价等环节,传递“厚养薄葬”理念。

宣传聚力 唱好文明新风大合唱

依托“文艺+宣讲+融媒”宣传矩阵,让移风易俗政策“接地气”、文明理念“入人心”。一是实施强基工程,深耕文艺沃土。发挥优秀文艺作品育人化人作用,推进“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创新“赛演结合”模式,举办“移风易俗曲艺作品大赛”,组织群众排演原创作品48件,其中情景剧《幺六八 一路发》等深受群众欢迎。深化“文明实践月月行”文明实践,通过“宣讲+文艺+服务”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累计指导各文明实践所(站)开展宣讲+义演+义诊(义剪)等活动76场次。二是擦亮宣讲品牌,传递文明声音。擦亮叫响“鹮乡有理”品牌,聚焦移风易俗主题,举办文明实践宣讲师风采大赛,从36名行业宣讲员中选聘10名县级宣讲师,建立梯次化人才库。围绕政策解读、乡风文明、案例警示三大模块,打磨“方言土语+身边故事”特色课件,开展“孝美故事会”“板凳微课堂”等基层微宣讲活动1800余场次,推动政策宣讲“接地气”、文明新风“入人心”。三是强化宣传推广,共筑文明高地。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融媒体中心的联通融通机制,深化“融媒体+文明实践”工作模式,开设“文明提升看鹮乡”专栏,持续推送凡人善举,跟踪报道实践活动,深度采访实践项目,全面展示身边典型的感人事迹、实践活动的亮点做法和工作开展的成效经验,累计推送文章268篇、短视频73期,阅读量突破50万次,营造模范“人人学、天天见、处处敬”良好氛围。

近年来,洋县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在全县范围谋划实施“374文明提升工程”,健全机制、凝聚合力,全民发动、丰富载体,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推动文明乡风建设走深走实。总的来看,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建机制”与“搭平台”同步发力,既修订村规民约、健全“四会”组织、制定婚丧改革意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制度体系,又搭建“四季评议”“家风广场”等实践平台,让文明理念有载体、群众参与有路径;二是“破旧俗”与“树新风”双向突破,针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顽疾,既划定好宴席限额的“硬杠杠”,也创新推行“鹮乡追思会”新流程“软服务”,以正向引导培育文明新风,让群众在接受中主动摒弃陈规。三是“政府导”与“群众动”同频共振,既发挥党委、政府“引领者”作用,通过制定方案、整合资源、督导考核推动工作,更激活群众“主体”动能,通过“一约四会”“四季评议”成为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受益者,真正实现长效可持续。下一步,洋县将健全制度约束与正向引导并举、政府推动与群众参与并行的工作模式,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通过具体化、日常化、生活化的活动,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编辑:吕媛媛)

(责编:张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