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王佳铭 记者 王保强)在西安推进“北跨空间发展战略”的进程中,有一群扎根渭北区域的供水人。他们净化水质、巡查管网、优化服务,默默筑牢区域供水保障防线,让清澈的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西安水务集团自来水公司经发水务公司安装维修部经理李样红,就是其中一位。他20年如一日坚守岗位,诠释着对供水工作的热爱与担当。
深夜听漏,守护城市“脉搏”
西安的夏夜,即便到了凌晨2点,暑热依旧未消。此时,整座城市褪去了白日的喧嚣,陷入沉睡。这样的环境,恰恰为供水管道巡检人员寻找管道漏点提供了最佳条件。
李样红带着听漏仪,开始了他的“管网听诊”工作。他弯腰贴近地面,耳朵紧紧贴在听音杆上,宛如一位专注的医生,不放过任何一丝细微的声响。
“嘀嗒、嘀嗒……”微弱的滴水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汗水顺着安全帽带滑落,蚊虫在耳边嗡嗡作响,手臂上布满被叮咬的红肿包块,但他全然不顾。因为他知道,地下管网的每一次“异响”,都可能是隐患的信号。
像这样披星戴月的巡检,李样红和他的团队每周要进行三次。30天累计徒步巡查管线60余公里,揭盖检查阀门井近千个。每次收工时,他都累得腰酸腿疼,但从未有过怨言。他说:“地下管网就像人的血管,一个小小的漏点都不能忽视,否则可能影响道路管网安全和千家万户的用水。”
夜间检漏
暴雨抢修,泥浆中的“硬骨头”
7月20日,入伏第一天,恰逢周日休息,暴雨突袭泾渭新城。上午9点,李样红的手机骤然响起:“渭阳路雷家村管道突发漏水!”他来不及吃早饭,便一头冲进雨幕。
赶到现场时,漏水管道涌出的水柱裹挟着泥沙四处漫流。更棘手的是,漏水点紧邻热力管沟,机械臂根本无法伸入。“人工挖!”李样红抄起铁锹跳进泥坑。雨水灌进雨靴,泥沙糊满裤腿,每挖一铲,泥浆就回涌半铲。暴雨越下越猛,刚挖好的基坑一次次被淹没。围观村民焦急地喊道:“这还能修好吗?”
李样红抹了把脸上的泥水,声音沙哑却格外坚定:“大家放心,我们会尽快修好!”他索性跪在泥浆里,徒手摸索管道。冰凉的金属、尖锐的碎石划破指尖,他却毫不在意,直到终于触到了那道裂缝……7小时后,管道漏点成功修复,供水逐渐恢复。此时,他的雨靴早已变成了“泥罐子”,双脚被泡得发白、肿胀。
管网抢修
水到渠成,传递服务温度
“李经理,我们厂下周投产前能通水吗?”电话那头,企业负责人的语气满是急切。“我马上到现场核实!”挂断电话,李样红顶着40℃的高温直奔现场。烈日炙烤下,他沿着规划路线、对照图纸反复踏勘,工服后背很快结出一圈盐霜。企业工作人员见状,连忙递上水:“这么热的天,您先歇会儿再弄。”他却摆了摆手:“能按时通上水,你们就能早一天投产,不能耽误事儿。”
三天后,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入厂区。看着工人们欢呼的样子,李样红咧嘴笑了,晒脱皮的鼻梁皱成一团。
20年来,李样红的足迹遍布泾河工业园、泾渭新城的每一条供水管线,他的脑子里仿佛装着一张“管网活地图”。他的工具箱里,常年备着管钳、消防扳手、井盖拉钩和藿香正气水,这些都是与他一同保障供水的“老伙计”。
消火栓测试
最让李样红自豪的,是女儿作文里的一句话:“我的爸爸是个会‘治病’的‘管道侠’,他能让停水的小区重新响起哗啦啦的水声。”而这位“管道侠”最大的“魔法”,不过是时光流转中的始终坚守,用结满老茧的双手,守护着城市血脉里的涓涓清流。在西安推进“北跨空间发展战略”的征程中,还有像李样红这样的“水脉卫士”,他们用坚守与担当,践行着城市发展中最坚实的供水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