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杜琛)您是否常常迷茫,抑或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却在混沌中不知其解,亦不知自己缺失什么、又在找寻什么?陈非教授所导演,诗人陈红所编剧的电影《直到世界尽头》讲述了美籍华人吴菲在汉水南岸一座有着三百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寻找祖母的故乡的故事,也是一部重新审视和阐释中国传统的“道法自然”,展现中国农耕文明和传统医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启示和意义的影片。
作为这部电影的译者之一,我是带着对乡土电影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与轻视,开始翻译其字幕的。私下里以为,自己起码可以找出剧中的某些文字漏洞,甚至是逻辑漏洞,抑或是情节设定方面的漏洞,然后在译文中加以改进,大显一下自己的智慧与身手。比如说,针对女主的手指被蛇咬伤这个情节,鄙人曾经和陈非导演理论了一番,认为女主在草地上坐下之前,已经将蛇惊走。
在过去两年,随着这部电影在国际上获得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接连斩获包括伦敦独立电影节的最佳外语片大奖以及伦敦纬度电影奖等在内的三十七个国际大奖,我对这部电影的认知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在我了解了田野烧荒和广施农药化肥等传统与现代耕种方式的对比与利弊之后,才意识到这部电影的深刻以及所传达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并不属于快餐文化,有些情节略显费解,比如男主角首次登场,便戴着面具,疯疯癫癫,醉醺醺地吟诵令人不解的诗词,与周围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在对这部电影反复观看,反复品味,尤其是从后到前的回放、回看与回味之后,在搞清了该电影的正负人物与矛盾冲突等脉络之后,我才意识到,男主角才是村里真正清醒之人,他的首次亮相并没有惊醒“梦中人”,而那些陶醉酒局之中的人们恰恰是“疯疯癫癫”“醉醺醺的”“梦中人”中的一部分。直到此时,我才意识到,这一情节设定得巧妙与高明。
故事并没有大是大非性质的反面人物,却也不乏微观的生活方面的冲突以及宏观的社会层面的矛盾,比如说,女主与男二号在情感方面的冲突,女主与格格不入的生活之间的矛盾,男主与资本化农业生产及摒弃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在微观上,这些冲突以小见大,体现了女主在思维与追求等方面的高远。在宏观上,这些矛盾体现了种族隔阂,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弊端等难解的人类学、社会学等问题。
这些大大小小的冲突和矛盾被女主在回乡之旅中与男主的交集而串在了一起。女主为了逃避和寻找,来到了中国乡村,而男主为了逃避和寻找,将毕生抱负托付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医学。这个故事貌似披着一件逃离现代科学与文明的外壳,实则拥有探索本真、深入挖掘某些现代科学与所谓的现代文明的诟病,剥下其资本、权力与利益驱动的伪装的灵魂。
这部电影不仅在微观层次上刻画了在这个高速运转、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个人的茫然与失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与人生中找寻自我,获得身份认同与准确定位的挣扎,更在宏观层次上阐述了,在科技创新不断推动人类社会从传统蜕变为现代的过程中,从具有多样性的文化中鉴定出具有共通性的文明与既有科技和商业运作等现代化手段之间的较量,尤其探讨了这些传统文化与现代“工具”所共有的“茫然”,是如何在对认同以及定位的寻找过程中去伪存真。
女主所寻找的伟大的爱不仅仅包括爱情,还包括对亲人的爱,对故乡的爱,对人类的爱。其对伟大的爱的寻找也是对情感本真的寻找。她不仅仅在寻找伟大的爱,也在寻找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人生,伟大的生活和伟大的社会。也许在这一点上,她的思维是蒙昧的,朦胧迷糊的,并不明晰,正如很多拥有独立思维、不甘囿于常态、惯性、平庸生活的人一样。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不仅寻找自身的出路,生活的出路,命运的出路,甚至还在寻找社会的出路,人类的出路。也许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究竟在寻找什么,但是心中那微弱的火种却一直在驱使着我们,不要停歇,不断前行。
对比之下,男主角寻找医学、农业、意识形态、哲学、人文,甚至是社会的出路,亦是对人类本真的寻找。在电影结尾,他决定开一个中医诊所,探索中西医的结合,这一点说明了其对西医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与不排斥,对中医的优势与局限性的深刻理解,也说明了这部电影对现代科学与辩证法的接纳与认可,实现了逻辑自洽。诚然,完美是相对的,而不完美则是绝对的,世上并没有完美的科学和技术,也没有完美的学问与知识,人类在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地寻找、探索和前进当中,将中西联手,古今整合,无疑是可以将“药效”倍增的良方。
上述对女主和男主的复杂的思维设定也体现和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状态,不仅将小我的儿女情长与大我的豪迈洒脱近乎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更能促使观众深思,一个人应该怎样才能将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甚至人类的命运偶联起来。这部电影并没有给出以上诸多问题的答案,也没有给出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良方,却在细微处、潜移默化间“予人以渔”,即,无论如何,不要停止对人类本真的探索,不要放弃希望,更不要放弃努力。
故事有太多的道理想传达给观众,充满了哲思,又不乏诗意,节奏疏密相间,情节强弱交替。即便一些观者与评论家们会对此部电影表示不解、不懂,甚至非议,也无疑说明这是一部值得探讨、研究与深思的上乘佳作。虽然有一、两个细节值得推敲,但正是因为这一点点缺憾,让这部电影臻于完美。
(杜琛是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雁塔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并入选第二期“陕西省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扶持计划”。通过与翻译家陈锡生合译或者独立创作,在五十余个文学期刊及出版社发表各类翻译及英文文学作品160多首(篇),获得过19个荣誉及奖项,其中,阎安的精品力作《自然主义者的庄园》英译版入围美国文学翻译协会举办的鲁西恩·斯特利克奖决赛名单,此外,阎安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诗集《整理石头》英译本,获得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出版社首届“文学翻译奖”亚军,将于明年面向全球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