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毅伟)近期,降水频繁、空气潮湿,各类野生菌进入生长旺盛期,一些有毒蘑菇便混迹其中,致使中毒事件频发。八月以来,我省也发生了误采误食毒蘑菇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毒蘑菇中毒的危害如何?怎样保护自己免受毒蘑菇中毒的危害?如果不慎误食毒蘑菇后应该采取什么措施?9月19日,陕西省疾控中心专家为您答疑解惑。
毒蘑菇中毒的危害有多大
毒蘑菇又称为毒菌或毒蕈,种类繁多,所含毒素复杂。一种毒蘑菇多含有多种毒素,而同一种毒素也可能出现在不同种属的蘑菇中。中毒表现复杂多样,与蘑菇类型及其毒素密切相关。超过 90%的蘑菇中毒首先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表现,继而累及不同器官及系统。其中: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最为常见,一般预后良好。急性肝损害型和横纹肌溶解型多引发重症,具有高致死风险。
毒蘑菇的鉴别误区
误区一:若蘑菇生虫,证明无毒?昆虫对蘑菇毒素的耐受性远高于人类,例如:鹅膏菌含剧毒,常被菌蚁或菇蝇虫蛀,豹斑毒伞常被蛞蝓啃食,但人类若食用就会致命。
误区二:“与银器、大蒜同煮变黑”能验证蘑菇是否有毒?毒蘑菇中的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金属银发生化学反应,与大蒜同煮变黑的说法也缺乏科学依据,无法验证蘑菇是否有毒。
误区三:颜色不鲜艳的蘑菇是安全的?仅根据颜色无法判断野生菌是否有毒,比如:颜色鲜艳的橙盖鹅膏是可食用菌;而一身雪白、看似普通的致命鹅膏则有剧毒。
误区四:高温烹煮、晒干或泡酒能去除毒素?许多毒蘑菇毒素(如鹅膏毒肽、毒伞肽等)性质稳定,耐高温,实验数据显示,100℃以下加热处理对多数剧毒蘑菇毒素降解率不足5%,难以通过常规干燥或酒精浸泡分解或破坏其毒性,若误食仍存在致命危险。
如何保护自己避免误食毒蘑菇
远离毒蘑菇,请牢记“四不原则”: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不轻信。不采摘不要在户外(郊区林间、城区绿化带)自行采摘野生菌。不购买不要购买路边小摊上出售的来路不明的野生菌类。不食用不认识的野生菌类,无论是自采、购买还是他人赠送。不轻信民间流传的各种识别毒蘑菇和解毒的方法。
不慎误食有毒蘑菇中毒了怎么办
毒蘑菇中毒目前并无特效解毒药,一旦发现中毒,应尽快就医,切勿耽搁!尽快就医毒蘑菇中毒大多潜伏期较短,一旦食用后出现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该立即就医。提醒和患者同时食用了毒蘑菇的人员,无论是否出现症状,都应就医,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及时催吐可以立即饮用大量温开水或稀盐水并催吐,以减少毒素吸收。但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保留样本就医时,应及时告知医生野生菌食用史。最好携带未食用的野生菌或照片,以便医生确定种类,判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