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江第二学校中小学校护眼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生了解眼球结构。
灞桥区纺织城小学校门前设置的智能升降桩
在西安市黄河中学区域性家庭教育“护心行动”指导中心,学生们正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
晨光掠过梧桐枝头,西安校园正浸润在琅琅书声中。一场关乎百万学子健康成长的中小学生“护眼护心护身”行动,如今已化作遍布城乡校园的温暖实践。
2025年,西安市将这项行动列入为民实事重点项目,计划建设40个中小学校护眼健康教育指导中心、20个区域性家庭教育“护心行动”指导中心,为354所学校配备、提升硬质防冲撞设施,为100所学校设置护学通道。记者近日走访多所学校,见证这项民生工程如何从蓝图变为现实。
守护明眸
科学用眼点亮“睛”彩世界
“呀,原来近视眼看到的世界是这样的!”近日,在曲江第二学校“中小学校护眼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初二年级学生段凌晨戴着VR体验设备惊呼道。
来自专业眼科医疗机构的医生宋妍妍正用可拆解眼球模型为学生讲解:“角膜有5层,通过形态变化(看远时扁平、看近时变凸)实现人眼调节……”孩子们围在光学转盘、莫尔条纹实验装置前,透过近视远视演示器观察成像差异,直观了解近视形成原理和预防方法。段凌晨告诉记者:“以前我喜欢趴着看书,长期这样肯定会近视。以后我一定要保持正确姿势,保护好眼睛。”
下课铃响,孩子们纷纷跑到露天平台远眺。40分钟大课间里,校长和老师正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跑步。课间15分钟热闹非凡,羽毛球、乒乓球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午写时分,阳光透过柔光窗帘洒进教室,老师叮嘱:“注意握笔姿势,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
“教室全部配备智慧护眼灯、可调节课桌椅及柔光窗帘。小学部实行周三‘无PPT日’,日常也控制学生电子屏使用时间。”曲江第二学校后勤服务中心负责人朱国强说,“近视防控需要家长共同配合,从小就要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一起为孩子的眼健康努力。”
护眼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张晟介绍,指导中心于今年暑期建成,每学期将为每名学生进行两次视力筛查,并为每名学生建立专属视力档案,一旦发现视力快速下降,立即启动“班主任-家长-医卫”联动机制。
如今,这样的专业护眼平台正在全市40所中小学落地生花,每一家都与正规专业眼科医疗机构建立了共建协作机制,将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推动专业医疗资源常态化进校园,实现学生视力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让科学护眼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每个家庭,共同守护孩子们健康明亮的双眸。
润泽心灵
温情相伴培育阳光心态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也曾遇到过压力大或心情烦躁的时刻?”近日,在西安市黄河中学区域性家庭教育“护心行动”指导中心,心理教师武桓宇正带领八年级学生体验曼陀罗绘画疗愈。她轻柔的指导声在教室里回荡:“请挑选喜欢的颜色,让画笔跟随心情自由舞动……”
水彩笔在纸面沙沙游走,学生们专注地涂抹着色块,仿佛正在进行一场与心灵的对话。“我们的心理课上有各种活动,让我学会了如何调节自己的小情绪。画完曼陀罗后我们分享感受,发现同学们的内心世界原来是这么独特和漂亮。”学生吴香莹说。
这堂别开生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课,是该校“护心行动”特色课程之一。武桓宇告诉记者:“曼陀罗绘画能帮助学生释放情绪压力,学会自我调节。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情绪出口。”
当晚,初一年级家长在指导中心上了一堂“沟通之道”家长课,收获颇丰。初二年级家长刘芳则分享了自己过去一年来在“沟通之道”课堂上的收获:“不仅学到了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像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等,还掌握了实用的亲子沟通技巧。以往面对孩子的问题,我常会急躁批评,现在会先倾听孩子想法,理解孩子情绪,沟通变得顺畅,亲子关系也更亲密了。”
据黄河中学副校长杜越介绍,该指导中心具备三大功能: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枢纽,开设“沟通之道”家长课程与沙龙,提供科学育儿方法;作为学生心理支持平台,通过心理健康课、“成长之道”学生课程、社团和团辅,守护学生心理健康;作为资源辐射中心,联动周边学校与社区,已覆盖6个社区、举办10余场讲座。
西安的“护心”行动,正悄然改变着家校共育的温度。随着区域性家庭教育“护心行动”指导中心建成运行,越来越多的学校主动开设家长课堂、心理社团和成长课程,把专业支持融入日常。家长也从以往的焦虑管教,逐渐转向理解和陪伴。这场关乎孩子内心的守护,正通过“家校社”默契协作,织成一张温柔而坚定的守护网。
护航成长
坚实屏障构筑安全港湾
清晨7点50分左右,灞桥区纺织城小学正值入校高峰期。2700余名学生如潮水般涌来,校门口的纺八路却秩序井然。记者看到,黑黄相间的硬质防冲撞设施沿绿化带延伸了40余米,16根智能升降桩如忠诚卫士般矗立,间隔约为1米的隔离石墩构成一道坚固防线,有效隔离车辆的同时留出了人行通道。
“即停即走。”安保人员和老师一边引导车辆,一边快速拉开车门护送学生。四年级学生家长陈锦华欣慰地说:“这些防护设施和护学岗让人特别安心,交管部门还在这条路上设置了上放学时间段限时单行措施,我们送娃、接娃安全多了。”
下午放学时分,错峰放学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有序走出校门。校门口的隔离石墩旁,家长们按照班级标识在指定区域等候。护学通道上,六年级学生董芊妤指着脚下标线对记者说:“老师教给我们很多安全知识,我们平时上学、放学都走这条护学通道,这样最安全。”
“我们通过‘人防+物防+技防’三重保障,构筑起校园安全防线。”纺织城小学教育集团安全部部长惠红兴敲击着硬质防冲撞设施告诉记者,这些护栏直径110毫米、壁厚3毫米,安装在道沿绿化带边,与绿化带和树木相结合,有效实现了人车分离。护学区域向校门两侧各延伸大约30米,值岗老师、安保人员、家长志愿者及轮值民警组成护学队伍,保护每个孩子安全入校、离校。
纺织城小学保安队长张红安说:“学校非常重视实战演练,今年在辖区公安派出所指导下已经开展了3次防暴应急演练。我们采用‘左叉右棍,盾牌在前’的3人战斗单元模式,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快速有效处置。”
这样的“护身”场景正在西安中小学门口同步呈现。今年,西安市教育局聚焦校园安全薄弱环节,投入专项资金强化安防建设,通过“人防+物防+技防”三维联动,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校园安全屏障。市教育局督导全市354所学校配备、提升硬质防冲撞设施,在100所学校校门口两侧规范设置专用护学通道,通过物理隔离实现人车分流,有效优化校园周边交通秩序,将人车冲突风险降至最低。
记者手记
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触可感
从专业护眼平台,到心灵守护基地,再到硬质防冲撞设施,西安教育系统正用创新举措践行“护眼护心护身”的庄严承诺。这项民生工程不仅体现了这座城市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深切关怀,更彰显着现代教育管理的创新智慧。随着各项措施深入推进,安全有保障、视力有守护、心灵有滋养的校园环境,正成为西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变得可触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