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张山山 记者 赵丽莉)在广仁寺的红墙下,500岁的一级古槐虬枝舒展;洒金桥清真古寺旁,百年皂荚亭亭如盖。这些散落在莲湖区宗教场所、校园公园中的21株古树,既是记录生态变迁的“活化石”,更是承载城市记忆的“绿色典籍”。在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期间,记者探访发现,莲湖区正以“责任闭环”与“科学施策”的双重保障,让这些“活文物”焕发新生。
责任到人:签出7份“古树责任书”,实现全链条监管
“养护有人管、巡查有人抓、排险有人担”,这行写在养护责任书上的承诺,正是莲湖区古树保护的核心逻辑。区城管执法局秉持“保护第一、分级管理”原则,已与7家管护单位签订责任书,将 21株古树(含 1 株一级、4 株二级、16 株三级)的管护责任精准落地。
“每季度的巡查记录要详细到新抽枝的长度,周边地砖是否松动都不能放过。”执法人员介绍,针对不同等级古树,每年开展 2-4次专项巡查,同步对管护单位进行技术指导。2024年底新增的4株三级古树,仅用1个月就完成省级、市级保护牌悬挂,兑现“发现一株、保护一株”的承诺。而每年的履约核查与资金保障机制,更让保护工作“有钱办事、有人担责”——市级补助、抢救性资金足额拨付,复壮工程还能享受专项经费倾斜。
科技护树:“一树一策”复壮,500岁古槐重焕生机
古树养护绝非“一刀切”。针对巡查中发现的树势衰弱问题,莲湖区启动“一树一策”精准复壮行动,为古树量身定制“健康方案”。2023年,西关正街的一级古槐因树洞腐烂、根系透气不足出现衰退,技术团队立即实施“组合疗法”:封堵树洞时注入环保防腐材料,根部埋设8根通气管改善透气性,搭配精准修剪与加固支撑,仅一年便让古槐重现“枝繁叶茂”的景象。
如今,这套“把脉问诊”的模式已覆盖全区古树。对劳动公园的古银杏重点监测土壤肥力,为报恩寺街小学的紫丁香建立病虫害防治台账,通过“一树种一方案、一问题一措施”的精细化管护,21株古树今年前两季度巡查均实现“健康达标”。
全民共治:应急预案+群众监督,筑牢立体防护网
“古树保护既要靠专业力量,更要聚全民之力。”莲湖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莲湖区已构建“预防-处置-监督”全链条防护体系:制定火灾风雪、有害生物、人为破坏等专项应急预案,提前布设防护设施;通过社区宣讲、挂牌公示等方式普及《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发动群众成为“古树监督员”。
从广仁寺的僧人主动清理古树周边杂物,到小学生参与“古树认养”实践活动,越来越多市民加入守护队伍。正如化觉巷清真大寺旁的古柏铭牌所刻:“守护一棵古树,就是守护一段城市记忆。”
截至目前,莲湖区9个树种的古树均长势稳定,西关正街古槐等复壮树木存活率达100%。这些历经沧桑的古树,正以蓬勃生机印证着:当责任闭环拧紧管理螺丝,当科学施策点亮护树智慧,城市的绿色文脉必将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