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从无名山路到荣誉巅峰:唐114注水站的逆袭密码

从无名山路到荣誉巅峰:唐114注水站的逆袭密码

2025-09-24 22:05:40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杜培华 冯东 记者 任荣)顺着延安市甘谷驿镇的一条山路往深山里走,约半小时车程,一座注水小站便映入眼帘——这就是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和延长石油集团上半年荣誉类特殊贡献奖的延长油田公司宝塔采油厂唐114注水站。

站虽小,贡献却不小。建站17年安全生产“零”事故,累计注入地层184万多方有效水,相当于注满700多个标准游泳池,注水站周围受益面积达17平方千米,覆盖野狐沟和谭家湾两个采油站的480多口油井。

唐114注水站全貌

事实上,在延长油田2015年开启第一轮注水大会战时,这座注水小站就已经运行了7年多。2008年建站初期,因设备、技术受限,站内多达30人,每日手工记录百余组数据、每两小时手动调节一次注水流量,成为站员的工作常态。近些年,随着管理精细化、注水数字化,减员、提安、增效逐渐显现,现在12名平均年龄47岁的职工,就把这座注水小站和周围123口注水井管理的井井有条。

它的发展变迁,可以说是油田从探索注水开发,到让地层注上水、注好水,再到精细注水、高效注水的一个缩影。

“平凡注水岗上同样作贡献”

2024年,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在河北举办了一次经验交流活动,该站站长王海云作为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奖集体代表受邀参加。活动期间,他参观了一家能源企业生产现场,看到该企业将清洗过煤炭的水,经过层层过滤后,直接排放进鱼塘,鱼儿却在水里欢快畅游。

这让王海云感到诧异,了解到其中缘由后,他向参观代表分享说:“你们通过先进技术,处理了煤炭过滤后的废水,从而实现清洁生产。而我们延长油田的注水开发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是将地层开采上来的油水混合物进行油水分离,再把采出水层层过滤,最后把干净水‘还’给地层。咱们都是在保护自然环境,都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贡献。”

回到站里,王海云将他河北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分享给了站员:“不能因为咱们站小偏僻就觉得注水不重要,守护绿水青山,咱们在注水岗上也能作出有益贡献。”他还叮嘱大家:“高效注水是油田扩油上产的基石,牵动着千里油区的稳产脉搏,咱们得守好这条‘生命线’,让油层喝上放心水,这是咱的本分。”

“水质不达标,绝不注进地层”

近些年,站点周边的百余口油井产量趋于稳定,得益于注水站的每一名职工对注水量和水质监测的“较真”劲儿。郝爱娃是唐114注水站的“水质把关员”,她每天盯着采出水的“健康”,在化验台前守着滤前、滤后的每一道关卡。

她分享说:“我们站上的采出水,是从13公里外的杨家湾联合站管输来的,即使一天输过来800方,我们站也完全有能力处理。”

“水质不达标,绝对不能注进地层。”当记者提起注入水质的达标问题时,她严肃地回应说:“咱们油气行业对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有明确要求,我们执行的是国家五级标准,悬浮物每升不能超过35毫克,滤前测一遍,滤后再测一遍,一定要把达标的好水送回地层,一点儿都不能含糊。”

“我们要求联合站管输过来的采出水必须全开采于同一层位,同层回注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工作原则。”郝爱娃深入分析说,采出水不回注或长期不处理会污染地表环境,也会导致地层能量亏空进而影响油井产量。因此,必须将水“送”回地层,但“送”也有讲究,若送不回同一层位,流体不配伍会引发注入层堵塞、结垢,致使油藏受到污染和破坏。

说起注水效果,宝塔采油厂总地质师安亚峰展示了该厂一组注水稳油数据:全厂常规井单井平均日产0.08吨,但注水区域的单井平均日产能达到0.11吨,注水稳产增产的效果显而易见。

“要精打节支算盘,勿以钱少而不为”

此外,该注水站还注重技术革新,通过一些小改小革降本增效。其中,“注水井可拆式保温服”就是比较突出的一项。

起初,注水工樊康雄负责的一口注水井需要维修,当时刚入冬,注水井口装置也刚装上保温棉。这可让他犯了难:这不拆吧,没办法检修,拆了吧,刚花了700多元打水漂了,这么好的东西扔掉实在可惜,检修完还得重新花钱再重装,太浪费了。

他在站里开展的“我为班站献良策”活动中道出了自己的困惑,王海云和副站长张跃听到了心上、记到了脑子里。活动一结束,他俩就来到注水井口旁,商量对策,讨论材料、画草图,就连吃饭还在讨论“保温”话题。“材料不能贵,还得能拆,修完了能复原,保温效果不能差,最好还能防雨!”这几个要求,他俩翻来覆去琢磨。

没几天,他俩买来防水雨布和保温棉,用粘粘条把保温棉固定在雨布里,再照着井口样貌“量身定做”了一套能拆能装、又防冻又防雨的“保温服”,既保护了设备还节省了成本。

王海云算了一笔节支账:“改进前后花的钱虽然差不多,但改进后的保温服至少能循环用5年。保守测算,区域123口注水井5年循环使用下来,至少省出150万元左右。

17年“零”事故,咋做到的?王海云说没什么秘诀,就是“查隐患、勤整改,抓日常、抓细节”。从HSE管理体系到双重预防机制,从安全岗位“三卡”到“6S”管理,从不定期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到常态化开展安全警示教育,每个人都将安全刻进了骨子里。王海云还把操作规程拍成短视频,通过POL单点课堂的形式分享给大家,实操岗职工拿着手机就能学规范。

不光如此,站里15个野外配水间、123口注水井的井口装置、还有注水走向的所有管线,他们每天都得巡检一遍。“六清”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注水方式清、配注量清、启动压力清、水井管柱清、注水层位清、对应油井清。平时设备也做到勤检查、勤保养、勤维修,正是这份严谨,换来了17年的平安无恙。

深山里的岁月单调却充实。王海云和张跃带领大家管设备、抓安全,郝爱娃盯水质,12名职工各司其职,把小站打理得井井有条。记者去采访的时候,正赶上站里发放中秋福利以及洗衣液、牙膏、毛巾、手套、肥皂等劳保用品,足足11 种,都是实打实的关心。院子里还有片菜园子,以前是盐碱地,光秃秃的,大家培植了新土,种上了各类蔬菜,站内供应充足,小站的生活充满了归属感。

这些年,站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却培养出不少陕西省技术能手、集团级技师、油田级先进生产工作者等,分散在各个岗位大显作为。他们用坚守、创新和责任诠释着“工人先锋号”的分量。正如采访时站员们说的那样:“现在虽然人少了,还都年龄偏大,但我们干劲不减,今后将把荣誉化作动力,接续苦干实干,助力延长油田年年顺利完成扩油上产目标。”

(编辑:李嘉诚(见习))

(责编:荆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