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易炜
今年是“90后”石宇锋种田的第13个年头。
“我们今年引入了一系列现代化农机设备,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还提高了产量。”9月15日,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石宇锋望着停放整齐的联合收割机说,“今年粮食夏收的时候,它们可起了大作用。”
2012年,石宇锋回到家乡,逐渐从农业“门外汉”变成田间“百事通”。他坚持科技兴农,把先进设备和农业技术引入田间地头,为当地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据介绍,渭南市将人才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持续打好引才育才组合拳,助力一批会管理、善经营、懂技术的新农人逐梦沃野。像石宇锋这样的高素质农民已有2万余人。
引才:打造“近悦远来”强磁场
如何增强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构筑人才制度优势,或许是首选答案。
2021年,渭南市设立15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创新“产业出题、人才解题、市场阅卷”的揭榜制,张榜发布47项农业产业需求,吸引12所高校院所揭榜攻关,攻克关键技术32项,制定地方标准80余项。
渭南市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室主任、小麦首席专家张养利带领团队选育的“渭麦9号”正是其中一项。“渭麦9号”亩产达601.6公斤,刷新全国旱薄地小麦产量纪录并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次发布的《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渭南市制定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专项行动计划、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具体措施,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工程,出台“招才引智、聚才兴业”实施方案,引导人才返乡就业,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集聚高地。
“刚来时,市上就拨付了1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还为我们组建创新团队。”渭南市农技中心园艺站站长、高级农艺师赵伟博士说。2014年,她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来到渭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成为当地农业系统第一个博士。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渭南市在事业单位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招聘中向基层倾斜,近年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2567人;柔性引进476名高校专家组建“产业顾问团”,形成“院士把脉定向、教授揭榜攻坚、田秀才落地生根”协同创新的格局。
育才: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白水县林皋镇北马村农民林秋芳常被人称为“务果状元”,她总笑着回应:“我这个‘土状元’,是真专家培训指导出来的。”
2009年,借着发展20万亩矮化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的“东风”,白水苹果试验站赵政阳专家团队将林秋芳的果园确定为新品种试验点。在专家上门送服务、全程技术指导下,林秋芳大胆尝试,将最初的几亩苹果地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亩高标准苹果示范园。
随后,林秋芳成立了白水县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组建了百人女子果园管理服务队,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果园托管服务。
“专家人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高收益,更是新理念、新技术。我们要把这些理念、技术推广给更多农户,让大家都受益,白水的苹果产业才会越做越好。”林秋芳说。
林秋芳的成功不是个例,这源于渭南市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学历+技能”双提升计划,创新“职业农民大学”培育模式。2.8万名高素质农民实现持证上岗,5500名“土专家”入选乡村振兴人才库。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艾英介绍,研究院在全市构建起“园区+示范基地+村级服务站”三位一体科技服务体系,建立23个示范基地、12个村级服务站,覆盖4.3万人、1.4万亩耕地。“我们坚持‘做有用的科研’,紧扣产业痛点立项。”刘艾英说。
此外,渭南市研发融合人才、农技、信息等于一体的“兴渭农”App,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力求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人才作用。
用才:释放“人才兴业”新动能
“在回乡创业过程中,县上财政衔接资金一直跟进支持,这让我非常感动,下定决心要把产业发展好,把村里建设好。”澄城县安里镇郊城堡村党委书记白金仓说。
白金仓退休后,回乡牵头成立金梦种植农民股份专业合作社,发展金银花及黄芩产业,村集体年分红10万余元,吸纳全村400多名老弱人员入园务工,三年间支付本村群众劳务费用200余万元。
在富平县,“电商达人”乔彬彬经营的电商公司成立以来,累计销售农产品超过6000吨,销售额超1亿元,带动和辐射产业链上的农户超过2万人。
招引能人回乡任职、企业家入乡投资、大学生到乡授技,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集体经济,渭南市走出了一条回乡、兴业、富民、强村的乡村发展振兴之路。
为了使各类人才充分发挥能量,渭南市紧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需吸纳、配置、凝聚人才,建立开放灵活的激励机制,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兴农工程,充分激发了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要发挥好大学生、能人、企业家等‘领头雁’作用,支持返乡人才创新创业。”渭南市委人才办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耕人才沃土,以更开放的格局、更精准的政策、更暖心的服务,涵养高质量的人才生态。
如今,在渭南这片充满希望的关中沃野上,“新农人”挥洒智慧、“土专家”精耕细作、“田秀才”大显身手,“人才活水”滋养新田园,为乡村振兴注入无限生机。